啮齿

niè chǐ [ nie chi]
繁体 齧齒
注音 ㄋ一ㄝˋ ㄔˇ

词语释义

1.咬牙切齿。形容怒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赵立 ﹞视 金 人如仇,每言及,必嚙齿而怒。” 2.齧齒:1.咬牙切齿。表示极其愤恨。语本《南史·韦叡传》:“初,胡景略 与前军 赵祖悦 同军交恶,志相陷害,景略 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共 胡嵩 啮齿,仗剑来杀 费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 3.咬。《佛说灌顶经》卷二:“昔有比丘名 般若提婆,诵习经法,中诸寒冷,遂为虫所啮齿。”

词语解释

  1. 咬牙切齿。形容怒极。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赵立 ﹞视 金 人如仇,每言及,必嚙齿而怒。”

  2. 齧齒:1.咬牙切齿。表示极其愤恨。语本《南史·韦叡传》:“初, 胡景略 与前军 赵祖悦 同军交恶,志相陷害, 景略 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共 胡嵩 啮齿,仗剑来杀 费仲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

  3. 咬。

    《佛说灌顶经》卷二:“昔有比丘名 般若提婆 ,诵习经法,中诸寒冷,遂为虫所啮齿。”

引证解释

⒈ 咬牙切齿。形容怒极。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赵立﹞视金人如仇,每言及,必嚙齿而怒。”

⒉ 齧齒:1.咬牙切齿。表示极其愤恨。

语本《南史·韦叡传》:“初, 胡景略与前军赵祖悦同军交恶,志相陷害, 景略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
《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共胡嵩啮齿,仗剑来杀费仲。”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

⒊ 咬。

《佛说灌顶经》卷二:“昔有比丘名般若提婆,诵习经法,中诸寒冷,遂为虫所啮齿。”

啮齿的网络释义

啮齿

  • 啮齿目动物是咬食性哺乳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啮齿类属哺乳纲啮齿目。上下颌只有一对门齿,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本目动物占哺乳动物的40%-50%,个体数目远超过其他哺乳动物的总和。
  • 啮齿造句

    也吃其他的草类和偶尔吃小啮齿类动物或小麝鹿仔以组成食物平衡。
    此外,研究者表示,阻断神经酰胺的合成可以显著的改善胰岛素反应并且可以阻止肥胖啮齿类动物产生糖尿病。
    旅鼠是一种生活在北半球北极区和亚北极区的小型啮齿类动物,一直以来人们流传着很多关于他们愚笨和自杀的笑话。
    有人见过在唐宁街的草坪上冲出过黑色的硕鼠,拉里受聘于处理啮齿之患,相比于在权力走廊上闲逛,拉里更喜欢在草地里潜近目标。
    没错,人类所知道的最肮脏,残忍,坏脾气的啮齿类动物,巨型食肉兔子。
    我的父母双亲分别叫“狮子鼻”和“鼹鼠”,一个是年迈力衰老眼昏花的辛巴,一个是心满意足数钱时、绞尽脑汁算计时都在啮齿的动物。
    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保持了原农田群落的特点,其桥山林区的群落优势种是甘肃鼢鼠,而吴旗林区退耕林地为中华鼢鼠。
    在陷入埋伏的时候,他们确实像啮齿动物似的负隅顽抗,不过军官们说,把他们的顽固归结于他们顽固的宗教狂热是不对的。
    猎食耕地里的小型啮齿类。营巢于树洞中,或在建筑物和塔上,以及旧的鹰巢中。
    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老鼠’后,就会出现啮齿类、传染病、疟疾、贝尔格里尔斯等,这个世界有或者没有的名词。
    啮齿类动物和人类的焦虑与过多的氧化应激有关,而氧化应激会导致包括大脑细胞在内的细胞死亡。
    实验鼠不是人类,啮齿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的组成是不一样的。
    比起那些养在笼中的动物,处于各年龄段的啮齿目和猿类动物在有玩伴或得到玩具时更容易完成一系列任务。
    这个勇敢的啮齿小动物面对比它体积大得多的对手毫不畏惧,拒不妥协,它证明了老鼠并不一定要怕猫,也给猫和老鼠的游戏增加了新的定义。
    豚鼠,天竺鼠:一种体小、短耳的豚鼠属家禽啮齿类动物,毛杂色、尾短几不可见。
    结果表明海狸鼠卵母细胞与其它啮齿动物的卵母细胞一样,能够在体外培养成熟,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
    长耳跳鼠是一种陆地啮齿动物,伦敦动物协会的科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中捕捉到它的踪影。
    啮齿动物普遍利用外激素进行性识别。
    底下,一只啮齿类小动物从地洞中伸出一个可爱的小脑袋,鬼鬼祟祟般探头探脑的观察着四周,加上那憨厚的面部表情,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
    人们从美洲牛蛙的胃里发现了啮齿类动物、小海龟、蛇类、包括牛蛙在内的蛙类,当然还有鸟类。

    汉字详情

    niè [nie]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HWB
    五行:
    仓颉: XRYMU
    四角: 610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 )声。本义:用嘴咬)

    (2) 同本义

    囓,噬也。——《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

    武卧啮雪。——《汉书·李广苏建传》

    众蛇竞来,啮索且断。——《后汉书·费长房传》

    勚感涕,因啮指流血。——《新唐书·李勚传》

    以啮人,无御之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啮指(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啮咬(啃咬。比喻折磨);啮啃(啃咬);啮齿(咬牙切齿);啮噬(咬嚼);啮心(比喻痛苦至极);啮雪吞毡(比喻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啮臂(咬臂出血;以示诚信和坚决)

    (4) 侵蚀

    水皆啮石出。——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汉水啮古根。——李白《金陵白下亭留别》

    英文翻译

    bite, gnaw

    方言集汇

    ◎ 粤语:jit6 ngat6
    ◎ 潮州话:ngeg4(ngurk) [揭阳、潮阳]ngiag4(ngiak)

    宋本广韵

    chǐ [chi]
    部首: 803
    笔画: 8
    五笔: HWBJ
    五行:
    仓颉: YMUO
    四角: 21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2) 同本义

    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易本命》

    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

    (3) 又如:齿吻(齿及唇);齿颊(牙齿与脸颊)

    (4) 排列如齿状的物品

    齿革羽毛。——《书·禹贡》。传:“象牙也。”

    (5) 又如:锯齿;梳齿;羊齿(一种植物)

    (6) 指年龄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数年也。”

    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礼记·文王世子》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齿序(年龄的大小顺序);齿力(年龄和体力)

    动词

    (1) 并列,次列

    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注:“列也。”

    百官以此相齿。——《庄子·天下》

    (2) 又如:齿列(与人同等并列);齿遇(以同等相对待);齿班(并列)

    (3) 谈说,重视 。如:齿及(说及,挂齿);齿牙余论(言词之力;口舌之劳)

    (4) 录用,收纳

    终身不齿。——《礼记·王制》。注:“犹录也。”按,齿有行列者。

    (5) 又如:齿召(予以录用征召);齿用(录用);齿旧(录用旧臣)

    (6) 挡,触

    吾谋适合意,几亦齿奸锋。——宋· 王安石文

    (7) 又如:齿战(上下齿连连相击)

    英文翻译

    teeth; gears, cogs; age; simplified form of the KangXi radical number 211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潮州话:戈衣2(起)徐丸2(耻),ki2 cin2(khí chhíⁿ)

    宋本广韵

    啮齿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