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

nǎ lǐ [na li]
繁体 哪裏
注音 ㄋㄚˇ ㄌ一ˇ
词性 疑问词

词语释义

(代)①问什么地方:你去~?②泛指任何处所:她走到~,就把好事做到~。③用于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知道刚走出村,天就下起雨来了。④单独用在答话里,表示辞谢对别人的夸奖:~,~!你过奖了。

词语解释

  1. 问什么处所。

    张天翼 《小彼得·面包线》:“站住……你哪里的?”

  2. 表示不确定的处所。

    张天翼 《小彼得·面包线》:“无可如何的时候,他只得想想自己的媳妇--天知道她流落到了哪里。”

  3. 泛指任何处所。

    老舍 《四世同堂》五:“这时候,哪里都应当正在热闹,人力车,马车,电车,汽车,都在奔走响动。”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你告到哪里,我陪到哪里。”

  4. 用于反问句,表示否定。

    《孽海花》第十七回:“ 雯青 正应酬得汗流浹背,哪里有工夫留心 彩云 的事情?”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五章:“战士们到处找水喝,可是哪里有一点水呢?”

  5. 谦词。婉转地表示否定。

    丁玲 《奔》:“哪里的话,咱们一块儿出来,当然有饭大家吃。我要先上工,我就借一点给你,你莫急。”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哪里!哪里!你只管放心。”

引证解释

⒈ 问什么处所。

张天翼《小彼得·面包线》:“站住……你哪里的?”

⒉ 表示不确定的处所。

张天翼《小彼得·面包线》:“无可如何的时候,他只得想想自己的媳妇--天知道她流落到了哪里。”

⒊ 泛指任何处所。

老舍《四世同堂》五:“这时候,哪里都应当正在热闹,人力车,马车,电车,汽车,都在奔走响动。”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你告到哪里,我陪到哪里。”

⒋ 用于反问句,表示否定。

《孽海花》第十七回:“雯青正应酬得汗流浹背,哪里有工夫留心彩云的事情?”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战士们到处找水喝,可是哪里有一点水呢?”

⒌ 谦词。婉转地表示否定。

丁玲《奔》:“哪里的话,咱们一块儿出来,当然有饭大家吃。我要先上工,我就借一点给你,你莫急。”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哪里!哪里!你只管放心。”

哪里的网络释义

哪里 (词语)

  • 哪里,作为疑问词时,一般指地方、位置;作为否定词时,是指有自己的见解要表达。
  • 哪里造句

    牧民们流动放牧,哪里有水和草就到哪里去。
    你不必自惭形秽,那些人也没真正高明到哪里去。
    哪里,哪里,我的字写得不好。
    柳树的适应性非常强,插到哪里都能活。
    我现在已是自顾不暇,哪里救得了你们。
    他走到哪里,他的狗就如影随形地跟到哪里。
    近来经理很忙,出没无常,我也说不清他在哪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大众不会坐以待毙。
    他个人生活非常朴素,能随遇而安,不管到哪里,从不讲条件。
    我们这小家碧玉,哪里比得上贵府的大家闺秀呢?
    大妈的钱包掉了,她边找边自言自语地说:“到哪里去了呢?真急死人了!”。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哪里的生活会让自己觉得最无拘无束。
    虽然他的字写的好,可是他的学习好不到哪里去。
    他没有朋友,不管去哪里,他总是踽踽独行,形单影只。
    我们热情地希望出现更多的后起之秀,哪里会嫉贤妒能,压抑人才呢?也作“妒贤嫉能”。
    雷锋同志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的,同学们站在烈士纪念碑前饮水思源,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哪里是学术争鸣,简直是无聊的笔墨官司。
    朋友,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取得的成就从哪里来?从努力中来。

    汉字详情

    nǎ,na,né,něi [na,na,ne,nei]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VFB
    仓颉: RSQL
    四角: 67027

    详细解释

    代词

    (1) (形声。从口,那声。本义:表疑问的词)

    (2) 表示疑问,要求在同类事物中加以确指 。如:哪间房是你的?哪一年的事?

    (3) 表示任何一个 。如:生、旦、净、末,哪一门也有很多专家;无论哪一处名湖胜景,都比不过这处

    (4) 用于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一个 。如:指哪打哪

    副词

    (1) 用于反问,表示肯定、否定或加强语气

    哪得自任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恨恨哪可论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2) 又如:又不是你的东西,哪能随便拿

    (3) 另见 na;nǎi;né;něi

    na

    语气词

    (1) “啊”的变体 。表示惊叹、警诫或停顿。也作“那”、“嗱”

    那,语助。或从口,从奈。——《集韵》

    (2) 又如:心里该有多甜哪!你要留神哪!看哪,禾苗长得多壮

    (3) 另见 nǎ;nǎi;né;něi

    něi

    代词

    (1) “哪一”两字的连续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 。如:哪棵树?;哪帮人?

    (2) 另见 nǎ;na;nǎi;né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which? where? how?

    方言集汇

    ◎ 粤语:naa1 naa4 naa5
    ◎ 客家话:[梅县腔] na2 na1 [宝安腔] la3 | la2 [客英字典] no2 [东莞腔] la3 [客语拼音字汇] na2 na3 [台湾四县腔] no2 na3 [沙头角腔] la5 [海陆丰腔] no2 na3
    ◎ 潮州话:na2(náⁿ) na1(n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三哿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奴可上聲開口一等nax/naa
    [li]
    部首: 708
    笔画: 7
    五笔: JF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G
    四角: 60105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动词

    (1) 居住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形容词

    通“悝”。忧伤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语尾助词词

    同“哩”

    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英文翻译

    unit of distance; village; lane

    方言集汇

    ◎ 粤语:lei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1 [陆丰腔] li1 [海陆丰腔] li1 li3 [宝安腔] li3 | li1 [客英字典]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1 li3 [台湾四县腔] li1 li3 [梅县腔]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良士上聲開口三等lix/liiolĭə

    哪里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