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揖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相揖而不作声。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中丞、侍御史上事,臺属皆东西立于厅下,上事官拜听已,即与其属揖而不声喏,谓之‘哑揖’。” 宋 文惟简 《虏廷事实》卷八:“汉儿士大夫上位者,年时及久阔交友相见,则进退周旋,三出头,五折腰,相揖而不作声名曰‘哑揖’。”
引证解释
⒈ 相揖而不作声。
引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中丞、侍御史上事,臺属皆东西立于厅下,上事官拜听已,即与其属揖而不声喏,谓之‘哑揖’。”
宋文惟简《虏廷事实》卷八:“汉儿士大夫上位者,年时及久阔交友相见,则进退周旋,三出头,五折腰,相揖而不作声名曰‘哑揖’。”
哑揖的网络释义
哑揖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ā
(1) (形声。从口,亚声。本义:笑声)
(2) 同本义
哑,笑也。——《说文》
笑言哑哑。——《易·震》
(3) 乌鸦之类的叫声
乌之哑哑,鹊之唶唶。——《淮南子》
(4) 婴儿学说话的声音
哑,哑呕,小儿学言。——《集韵》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呀”
我爷哑!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个大疙疸!——《西游记》
语气
(2) 相当于“呀”
你放心,莫哭,我去哑!——《西游记》
(3) 另见
yǎ
形容词
(1) 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
吞炭为哑。——《史记·刺客传》
(2) 又如:聋哑(又聋又哑);哑子做梦(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哑羊(佛教语。喻指至愚不知解悟之人)。又指不说话 。如:哑密之事(机密事);哑坐(默坐);哑言(静默无声);哑忍(沉默忍耐);哑揖(相揖而不作声);哑谈(只以手势和表情传情达意);哑声(无声)
(3) 声音低沉 。如:哑板(旧时一种质量差的银元);哑飒飒(声音沙哑);哑沙沙(沙哑。声音低沉而不圆润);哑咽(啼声嘶哑)
(4) 颜色黯淡 。如:哑白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ê2 , ê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咠(
)声。本义:拱手行礼)(2) 同本义
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水浒全传》
(3) 又如:揖客(长揖不拜之客;向客拱手为礼);揖游(古代行礼时依礼仪进退俯仰)
(4) 让出,逊主
公惟国家之统,揖大福大恩,事事谦让,动而固辞。——《汉书》
(5) 又如:揖让(揖逊。宾主相见的礼仪;禅让。让位于贤);揖盗开门(比喻接纳坏人,自取其祸)
(6) 通“壹”。专一
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史记·秦始皇本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ip7 [台湾四县腔] jip7 [客英字典] jip7 [宝安腔] jip7 [东莞腔] cap7 [陆丰腔] jip8 [客语拼音字汇] yib5 [海陆丰腔] rip7 [沙头角腔] cip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揖 | 伊入 | 影 | 緝A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侵A | 深 | qjip/ip | ʔĭĕ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