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

hǎ dá [ha da]
繁体 哈達
注音 ㄏㄚ ㄉㄚ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哈达 hǎdá

(1) 藏族、蒙古族人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使用的薄绢,分红、黄、蓝、绿、白等色。颜色和长短因受赠人地位不同而分。又叫“哈达克”、“哈德”、“口嗒”

kha-btags;hada

词语解释

  1. 亦作“ 哈噠 ”。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丝巾或纱巾,多用于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红、黄、浅蓝等色。

    清 无名氏 《西藏记·礼仪》:“凡进见,必递哈达一个。” 清 无名氏 《西藏记·婚嫁》:“亲友各将哈达与男女,长者掛于项,平交放于怀内,或堆积坐前。”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三:“﹝ 土尔扈特汗 ﹞夫人遣其官等数人,餽以小哈噠一。”原注:“哈噠者,薄绢也,红、黄二色。 蒙古 买以敬佛,为贵物焉。大者长丈餘,小者数尺。”《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 高志诚 ﹞将一条崭新的哈达托在双手,向前一伸,搭在 隆珠 手上,同时接过了 隆珠 的哈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哈噠”。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丝巾或纱巾,多用于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红、黄、浅蓝等色。

清无名氏《西藏记·礼仪》:“凡进见,必递哈达一个。”
清无名氏《西藏记·婚嫁》:“亲友各将哈达与男女,长者掛于项,平交放于怀内,或堆积坐前。”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土尔扈特汗﹞夫人遣其官等数人,餽以小哈噠一。”
原注:“哈噠者,薄绢也,红、黄二色。 蒙古买以敬佛,为贵物焉。大者长丈餘,小者数尺。”
《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高志诚﹞将一条崭新的哈达托在双手,向前一伸,搭在隆珠手上,同时接过了隆珠的哈达。”

哈达的国语词典

西藏、蒙古人用以敬佛或馈赠,表示恭敬和祝贺之物。为藏语 kha btags的音译。为丝或绢制成的长条型丝布,有白、黄、蓝等色,传统上多为白色,代表吉祥。藏人初次见面时皆献上哈达为礼以表示恭敬。

哈达的网络释义

哈达 (蒙古族、藏族传统丝织品)

  • 哈达(藏语:ཁ་བཏགས་,蒙古语:хадаг,宗卡语:དར་,汉语拼音:hǎ dá)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 藏文的 “哈” 是 “口” 的意思, “达” 是 “马” 的意思,“哈达” 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 “哈达” 来代一匹马了。
  • 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藏文化流行的地区包括尼泊尔、不丹和俄罗斯布里亚特等地都有此习俗。
  • 哈达造句

    带上激情去参加大自然的欢乐嘉年华,让快乐向献上哈达,让健康为你敬酒,让好运与你拥抱,让平安与你同桌。祝旅途愉快!
    看到对方礼貌地接下哈达,宕冥暗中松了一口气。
    亚革波的儿子巴勒哈南死了,哈达接续他作王,他的京城名叫巴乌。他的妻子名叫米希她别,是米萨合的孙女,玛特列的女儿。
    随着一场凌厉的寒风吹过之后,村庄立即变得清瘦了。小河像一条哈达静静的铺在了村边,枝杈此时也露出了峥嵘,街道似乎也变得更加宽敞,幽幽的街巷一眼便望到了头。
    你也可以选择学习溜滑雪板,或练习哈达瑜伽。
    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厅驻康马县日果村工作组副组长强巴告诉人民网记者,这是村民听说记者要来村里采访,自发地来献哈达,他们已经在村委会门前等了好久。
    采一朵草原的白云为你送去吉祥;捧一条洁白的哈达为你送去安康;携一片草原的绿色为你送去清香;唱一首蒙古的长调为你送去祝福;节日快乐!
    乃诏诸将出屯襄、邓,并促哈达、丰阿拉两帅,速即还援。
    另据埃塞国家电视台报道,除巴哈达尔外,在阿瓦萨、贡德尔、德塞、德雷达瓦等城市当天也发生了骚乱。
    哈达迪在发底线球时,竟然忽略了就在自己眼前的两位青岛队友,将球径直扔向了正准备退防的卡姆拉尼,后者欣然笑纳一次抢断。
    《吉林通志·地舆志·水道上》载松花江东迳德依亨山,纳德依亨河后“又东,迳古城北”,南受哈达密河。
    忽然响起一声滴答,青年节号货车抵达,请你围上健康的哈达,披上快乐的袈裟,弹起幸福的琵琶,跳起成功的踢踏,五月四日愿你容光焕发!
    为了提高兴安盟偏僻农村、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支队先后帮扶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苏木胡力斯台嘎查、扎赉特旗浩特台艾里等脱贫致富。
    招待会上,来自四川阿坝地区的歌舞团为到场嘉宾献上传统的藏族歌舞,赢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不时有藏胞上台为演员献上哈达。
    灰熊队有三名年轻的中锋球员,小加索尔,哈达迪还有他们今年选中的塔比特,这些人都可以受益于天钩贾巴尔的经验和见识。
    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挤了三十几个人,每一个人上来给我献一条哈达,举着酒杯唱一首祝酒歌。
    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赶来敖包处。
    一杯奶茶,一杯美酒,一条洁白的哈达,可以让您领略莽莽草原上打猎归来的豪迈和逐鹿中原的草原风情。
    雪白的羊群撒在碧绿的草原上,像花、像云、像圣洁的哈达。
    我必降火于哈薛家,烧毁便哈达的宫堡。

    汉字详情

    hā,hǎ,hà [ha]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W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ROMR
    四角: 680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合声。( shà)本义:以唇啜饮。同“歃”)

    (2) 张口呼气 。如:哈气(哈气,张口呼气);哈什(哈欠);哈哧(喷嚏)

    动词

    身子略弯,以此表示礼貌(不及鞠躬郑重) 。如:点头哈腰

    名词

    臾儿、 易牙, 淄 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淮南子·汜论训》

    叹词

    ——表示满意、惊喜或赞叹 。如:哈,丰收在望!哈,真有两下子;哈呀(叹词。表惊讶、惋惜)

    象词

    笑声 ,表示得意或满意,大多叠用

    黄檗哈哈大笑。——道原《景德传灯录》

    形容词

    (1) 鱼很多的样子

    哈,鱼多貌。——《玉篇》

    (2) 马虎 。如:哈沓(糊涂;马虎);哈答(马虎;随便)

    (3) 另见 hǎ;hà

    形容词

    蠢;傻 。如:哈话(傻话;丢人话);哈达(马虎,随便)

    动词

    (1) 呵斥

    姐姐不用哈我,哈我我也是说。——《儿女英雄传》

    (2) 另见 hā;hà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sound of laughter

    方言集汇

    ◎ 粤语:haa1 haa5 haai1 kaa1
    ◎ 客家话:[梅县腔] hap8 [东莞腔] ha1 [客英字典] hap8 [海陆丰腔] hap8 ha2 hat8 hat7 [客语拼音字汇] ad6 ha1 [台湾四县腔] hap8 ha2 hat8 [宝安腔] ha1 | hap7 | h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七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合入聲開口一等ngopŋɒp
    [da]
    部首: 306
    笔画: 6
    五笔: DP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K
    四角: 343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2) 同本义。泛指畅通

    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达,通也。——《广雅》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内则》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国语·吴语》

    达四聪。——《虞书》

    达于河。——《书·禹贡》

    七曰达吏。——《周礼·大宰》

    下达。——《仪礼·士昏礼》

    天下达道。——《礼记·中庸》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屋极有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四通八达;达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达乡(相对而畅达的窗户)

    (4) 到达,通到

    凉州之兵始达 咸阳。——《资治通鉴》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李白《丁都护歌》

    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列子·汤问》

    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小麦亩产达千斤;达济(渡水到达彼岸);达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6) 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都给事中舒化论 瑞迂滞不达政体。——《明史·海瑞传》

    (7) 又如:达者(通达事理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达臣(通达义理的臣子);达言(通达事理的言论);达见(洞晓事物的道理)

    (8) 通晓事理,理解,明白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9) 又如:达心(心里明白通达);达生(能参透人生,了解性命的本质);达权(明白权宜的道理,能临急应变)

    (10) 荐举

    在位多所荐达。——《后汉书·黄香传》

    (11) 又如:达能(举荐有才能的人);达吏(向上举荐官吏)

    (12) 将意思表达出来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13) 又如:转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另一方);达旨(表达思想);达诚(表达诚挚之情);达善(表达善意);达信(传达消息);达知(通知;告知)

    形容词

    (1) 通行的;共同的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2) 又如:达尊(天下人公认的尊贵事物);达孝(天下共认的最大孝道);达制(通行的制度)

    (3)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 。如:达节(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

    (4) 显达(地位高而有名声)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达遂(显达顺遂);达宦(职位显要的官吏);达官贵人(地位高的官吏和尊贵显赫的人物)

    名词

    (1) 〈方〉∶指父亲 。如:俺达

    (2) 地名 。今四川省达县

    (3) 各处 。如:达听(多方听闻)

    (4) 姓

    形容物体相碰时发出的声响

    达、达、达,泥浆直溅。——叶圣陶《寒假的一天》

    英文翻译

    arrive at, reach; intelligent; smooth, slippery

    方言集汇

    ◎ 粤语:daat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theh/theytʰi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