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谒

gào yè [ gao ye]
繁体 告謁
注音 ㄍㄠˋ 一ㄝˋ

词语释义

1.求见;拜谒。 2.请托,求告。

词语解释

  1. 求见;拜谒。

    唐 无名氏 《灵应传》:“﹝二青衣﹞长跪於前曰:‘ 九娘子 自郊墅特来告謁,故先使下执事致命於明公。’”

  2. 请托,求告。

    宋 苏洵 《上皇帝书》:“今法不可以相往来,意将以杜其告謁之私也。” 明 《杀狗记·雪中救兄》:“如今天色已晚,告謁也不济事了,且回窰去,等明日风止雪晴,再出来求告罢。”

引证解释

⒈ 求见;拜谒。

唐无名氏《灵应传》:“﹝二青衣﹞长跪於前曰:‘ 九娘子自郊墅特来告謁,故先使下执事致命於明公。’”

⒉ 请托,求告。

宋苏洵《上皇帝书》:“今法不可以相往来,意将以杜其告謁之私也。”
明《杀狗记·雪中救兄》:“如今天色已晚,告謁也不济事了,且回窰去,等明日风止雪晴,再出来求告罢。”

告谒的网络释义

告谒

  • 求见,拜谒,请托,求告
  • 词语解释
  • (1).求见;拜谒。 唐 无名氏 《灵应传》:“﹝二青衣﹞长跪於前曰:‘ 九娘子 自郊墅特来告谒,故先使下执事致命於明公。’”
  • (2).请托,求告。 宋 苏洵 《上皇帝书》:“今法不可以相往来,意将以杜其告谒之私也。” 明 《杀狗记·雪中救兄》:“如今天色已晚,告谒也不济事了,且回窰去,等明日风止雪晴,再出来求告罢。”
  • 汉字详情

    gào [gao]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TF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GR
    四角: 24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名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形容词

    通“皓”( hào)。光亮,洁白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英文翻译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u3 guk1
    ◎ 客家话:[梅县腔] gau5 [台湾四县腔] go5 gau5 guk7 [客英字典] gau5 kwuk7 [东莞腔] gau5 [海陆丰腔] go5 gau5 guk7 [宝安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4 go4 [陆丰腔] go5
    ◎ 潮州话:gao3(kàu) go3(kò)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到去聲開口一等kauh/kawkɑu
    [ye]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JQ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VAPV
    四角: 36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曷( )声。本义:禀告,陈述)

    (2) 同本义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 告发;检举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 请;请求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 进见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名词

    (1)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 姓

    英文翻译

    visit, pay respec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宋本广韵

    告谒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