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蛭

tūn zhì [ tun zhi]
注音 ㄊㄨㄣ ㄓˋ

词语释义

春秋楚惠王(一说楚庄王)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事见汉贾谊《新书.春秋》。后以颂王者宽仁待下。

词语解释

  1. 春秋 楚惠王 (一说 楚庄王 )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事见 汉 贾谊 《新书·春秋》。后以颂王者宽仁待下。

    《旧唐书·姚崇传》:“ 楚王 吞蛭,厥疾用瘳……皆志在安人,思不失礼。”《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三年》:“昔 楚庄 吞蛭而愈疾, 孙叔 杀蛇而致福。”

引证解释

⒈ 春秋楚惠王 (一说楚庄王 )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事见汉贾谊《新书·春秋》。后以颂王者宽仁待下。

《旧唐书·姚崇传》:“楚王吞蛭,厥疾用瘳……皆志在安人,思不失礼。”
《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三年》:“昔楚庄吞蛭而愈疾, 孙叔杀蛇而致福。”

吞蛭的网络释义

吞蛭

  • 吞蛭,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ūn zhì,是指王者宽仁对待下属。
  • 汉字详情

    tūn [tun]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GDKF
    五行:
    仓颉: MKR
    四角: 106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4)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6) 容纳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7) 忍受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8) 又如:吞恨

    形容词

    痴呆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英文翻译

    swallow; absorb, annex, engulf

    方言集汇

    ◎ 粤语:tan1
    ◎ 客家话:[梅县腔] tun1 [宝安腔] tun1 [客语拼音字汇] tu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四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吐根平聲開口一等thontʰən
    zhì [zhi]
    部首: 603
    笔画: 12
    五笔: JGCF
    五行:
    仓颉: LIMIG
    四角: 511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蚂蟥。环节动物。体一般长而扁平,略似蚯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生活在淡水或湿润处,能吸人畜的血

    蛭,虮也。从虫,至声。——《说文》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遂吞之,久病心腹之疾皆愈。——《贾子春秋》

    蛭之性食血,惠王殆有积血也。——《论衡·福虚》

    弥六合,泽万物,而虾与蛭不离尺水。——柳宗元《晋问》

    (2) 又如:蛭虮(水蛭);蛭蝚(水蛭。一名至掌);蛭类(动物学名词)

    (3) 小山丘。通“垤”

    人莫迹于山,而迹于蛭。——《淮南子·人间》

    (4) 姓

    英文翻译

    leech

    方言集汇

    ◎ 粤语:zat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t7 diet7 [梅县腔] zhit7 [台湾四县腔] tsiit7 diet7 [客英字典] zhit7 [宝安腔] zit7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cid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之日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tɕĭĕtcjit/tj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