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炭为哑

tūn tàn wéi yǎ [tun tan wei ya]

词语释义

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改变声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

汉字详情

tūn [tun]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GDKF
五行:
仓颉: MKR
四角: 106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4)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6) 容纳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7) 忍受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8) 又如:吞恨

形容词

痴呆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英文翻译

swallow; absorb, annex, engulf

方言集汇

◎ 粤语:tan1
◎ 客家话:[梅县腔] tun1 [宝安腔] tun1 [客语拼音字汇] tu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四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吐根平聲開口一等thontʰən
tàn [tan]
部首: 414
笔画: 9
五笔: MDOU
五行:
仓颉: UKF
四角: 228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2) 同本义

炭,烧木余也。——《说文》

火所烧余木曰炭。——《释名》

坐于涂炭。——《孟子》。注:“墨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烧木炭的炉子);炭薪(柴炭);炭精纸(一种涂有炭精供复写的纸);炭笔(用细木枝烧焦或用炭粉制成的笔);炭冰(炭热而冰冷。喻不能相容);炭火(燃烧的炭)

(4) 像炭的东西 。如:山楂炭

(5) 火。比喻灾难;困苦

(6) 〈方〉∶煤炭,也称石炭

为其主人入山作炭。——《史记》

(7) 姓

英文翻译

charcoal; coal; carbon

方言集汇

◎ 粤语:taan3
◎ 客家话:[梅县腔] tan5 [沙头角腔] tan5 [客语拼音字汇] tan4 [陆丰腔] tan5 [宝安腔] tan5 [台湾四县腔] tan5 [东莞腔] tan5 [海陆丰腔] tan5 [客英字典] t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八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旦上聲開口一等tʰɑnthanh/thann
wéi,wèi [wei,wei]
部首: 108
笔画: 4
五笔: YL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SI
四角: 34027

详细解释

wéi

动词

(1)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墜。——《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

(4) 制作;创作

造作,为也。——《尔雅》

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槨。——《庄子·人间世》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5) 治理

为,治也。——《小尔雅》

诸葛瑾为 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7) 变成,成为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 洪迈《容斋续笔》

(8) 又如:由徒为师

(9) 是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

(10) 又如:十尺为一丈

(11) 学习,研究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12) 种植;营作

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战国策》

(13) 设置;建立 。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

(14) 使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15) 以为;认为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6) 演奏 。如:为乐(奏乐;作乐)

名词

介词

(1) 被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

(3) 于,在 ——表示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1) 和 ——表示并列关系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

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2) 则,就 ——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3) 如,若 ——表示假设关系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

(4) 或,抑 ——表示选择关系

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

(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助词

(1) 的,之 ——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

(2)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

(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

(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另见 wèi

wèi

动词

(1)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帮助;佑助

福禄来为。——《诗·大雅·凫鷖》

(3) 又如:为虎添(傅)翼

(4) 通“谓”。言说;告诉

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墨子·公输》

管仲, 曾西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公孙丑上》

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谷梁传·宣公二年》

太子怒,入为王泣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介词

(1) 因为,由于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为是(因为是,为的是);为甚(为什么)

(3) 替,给

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为王作剑。

为国戍轮台。——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又如:为容(替人美言推荐);为我去商店买东西;他的律师为他处理这个事件;为人谋而不忠乎?

(5) 为了

为市鞍马。——《乐府诗集·木兰诗》

则众何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怨者故。

生为之饱。——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为国捐躯(为国家献出生命);为好成歉(将好事变成坏事);为许(为此)

(7) 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

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

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另见 wéi

英文翻译

do, handle, govern, act; b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wai6

宋本广韵

yǎ,yā [ya]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GOG
五行:
仓颉: RMTC
四角: 61012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亚声。本义:笑声)

(2) 同本义

哑,笑也。——《说文》

笑言哑哑。——《易·震》

(3) 乌鸦之类的叫声

乌之哑哑,鹊之唶唶。——《淮南子》

(4) 婴儿学说话的声音

哑,哑呕,小儿学言。——《集韵》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呀”

我爷哑!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个大疙疸!——《西游记》

语气

(2) 相当于“呀”

你放心,莫哭,我去哑!——《西游记》

(3) 另见

形容词

(1) 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

吞炭为哑。——《史记·刺客传》

(2) 又如:聋哑(又聋又哑);哑子做梦(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哑羊(佛教语。喻指至愚不知解悟之人)。又指不说话 。如:哑密之事(机密事);哑坐(默坐);哑言(静默无声);哑忍(沉默忍耐);哑揖(相揖而不作声);哑谈(只以手势和表情传情达意);哑声(无声)

(3) 声音低沉 。如:哑板(旧时一种质量差的银元);哑飒飒(声音沙哑);哑沙沙(沙哑。声音低沉而不圆润);哑咽(啼声嘶哑)

(4) 颜色黯淡 。如:哑白

(5) 另见

英文翻译

dumb, mute; become hoarse

方言集汇

◎ 粤语:aa1 aa2
◎ 潮州话:ê2 , ê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