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辞

tǔ cí [ tu ci]
繁体 吐辭
注音 ㄊㄨˇ ㄘˊ

词语释义

1.亦作"吐词"。 2.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词语解释

  1. 亦作“ 吐词 ”。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 孔子 不能吐辞也。” 晋 曹毗 《对儒》:“吐辞则藻落 扬 班 ,抗心则志拟高鸿。”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明 杜濬 《嵇康》诗:“吐辞薄 汤 武 ,千载有生气。” 明 汪道昆 《五湖游》:“那渔翁吐辞不俗,想他是江湖散人。” 清 方文 《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吐词惟痛快,忌讳所不顾。当时文网密,肝胆向谁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吐词”。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汉王充《论衡·问孔》:“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孔子不能吐辞也。”
晋曹毗《对儒》:“吐辞则藻落扬班,抗心则志拟高鸿。”
唐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明杜濬《嵇康》诗:“吐辞薄汤武,千载有生气。”
明汪道昆《五湖游》:“那渔翁吐辞不俗,想他是江湖散人。”
清方文《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吐词惟痛快,忌讳所不顾。当时文网密,肝胆向谁诉。”

吐辞的网络释义

吐辞

  • tǔ cí
  • 吐辞(吐辞)
  • 亦作"吐词"。2.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 唐李白《献从叔当涂宰相阳冰》:“吐辞又炳发,五色罗华星。”
  • 汉字详情

    tǔ,tù [tu]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F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G
    四角: 64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2)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4) 口说,陈说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5) 显露,呈现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6) 发出;散发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7) 长出 。如:吐穗;吐芽

    (8) 抒发;抒写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9)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如:吐舌头

    (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

    (11)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12) 开放 。如:吐葩(开花);吐花

    (13) 出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名词

    (1) 姓

    (2) 另见

    动词

    (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如:吐赃

    (4) 另见

    英文翻译

    vomit, spew out, cough up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tou3
    ◎ 客家话:[梅县腔] tu5 [梅县腔] tu5 [东莞腔] tu5 [宝安腔] tu5 [客英字典] tu5 [台湾四县腔] tu5 [客语拼音字汇] le4 tu4 [陆丰腔] tu5 [沙头角腔] tu5 [海陆丰腔] t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魯上聲開口一等thox/thuutʰu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