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

tǔ yù hún [tu yu hun]
繁体 吐谷渾
注音 ㄊㄨˇ ㄩˋ ㄏㄨㄣˊ

词语释义

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

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时犹存。

词语解释

  1. 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 辽 东, 西晋 时在首领 吐谷浑 的率领下西徙至 甘肃 、 青海 间,至其孙 叶延 时,始号其国曰 吐谷浑 。

    隋 初, 夸吕 称可汗,建都 伏俟城 。 唐 时, 诺曷钵 可汗曾来朝,受封号。后为 吐蕃 所并。《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吐谷浑王 伏连筹 事 魏 尽礼。” 胡三省 注:“吐,从暾入声。谷,音浴。”参阅《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通典·边防六》。

  2. 唐 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五:“前军夜战 洮河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3. 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4. 乐府名。本 北朝 马上乐, 周 隋 时与 西凉 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 唐 时犹存。

    《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 鲜卑 吐谷浑 部落稽 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 隋 世,与 西凉 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吐谷浑》,言 李靖 灭 吐谷浑 於 西海 上也。”

引证解释

⒈ 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 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隋初, 夸吕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时, 诺曷钵可汗曾来朝,受封号。后为吐蕃所并。参阅《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通典·边防六》。

《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吐谷浑王伏连筹事魏尽礼。”
胡三省注:“吐,从暾入声。谷,音浴。”

⒉ 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五:“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⒊ 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⒋ 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 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 唐时犹存。

《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隋世,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吐谷浑》,言李靖灭吐谷浑於西海上也。”

吐谷浑的国语词典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今青海北部,新疆东南部。其袓先本辽东鲜卑种,西晋时酋帅长子吐谷浑率领部分族人迁至陇西,在今青海省以西,后势力渐大,唐太宗时曾命李靖讨伐,遂降唐,封其子为平西郡王,高宗时败亡于吐番。信奉佛教。以游牧为业。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政权组织多仿中原王朝官制。

吐谷浑的网络释义

吐谷浑 (中国历史政权)

  • 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吐谷浑造句

此期间,刘氏还作为唐朝廷全权代表,数次前往回纥铁勒抚慰,奔赴吐谷浑、吐藩宣敕,均圆满完成使命。
唐军乘胜进军,经过积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
诸位爱卿苦矣,年中以吐谷浑常恃其遐阻,屡扰疆场,肆行凶虐,有征无战,所向摧殄。
吐谷浑处于唐朝与吐蕃的中间地带,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唐蕃双方争夺的重点。
吐谷浑军据高临下射击柴绍军,箭如雨下,形势危急,唐军将士皆失色。
本文主要是对吐谷浑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
若是陛下召得吐谷浑使者,陈说祸福,而伏允怙恶不悛,此为其三。
前军夜战洮河北,巳报生擒吐谷浑。
土族族源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有较大分歧。主要有“吐谷浑说”和“蒙古说”两种观点。
唐军和吐谷浑军队展开了激战。
吐谷浑人修建坟墓时受汉代王室墓葬黄肠题凑形制影响,演变成用一层柏木夹一层四五十厘米高的石头,然后层层叠起,如同盖楼一般。
他儿子叶延接了班,叶延饱读诗书,颇知礼仪,用祖父的名字作了王族姓氏,并立国号为“吐谷浑”。
最后从吐谷浑研究出发,探讨出吐谷浑民族的史学特点。
在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以后,就着手全面扩张,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先灭掉了吐蕃东北部的吐谷浑,然后占领了大唐王朝的大片土地,比方说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区。
研究吐谷浑文化对了解丝绸南路、青海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你瞒天瞒地,瞒了吐谷浑的人还顺便把我们一波同来的使臣也给瞒了,而且一瞒就是几个月,你可真能瞒啊。
吐谷浑与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关系。
据当地的人介绍,春秋战国至晋朝属维洲属地,阿坝是羌人游牧区之一,南北朝时期属吐谷浑国。
吐谷浑王拾寅两受宋、魏爵命,居止出入,拟于王者,魏人忿之。
唐肃宗,部众分散,被称作吐浑、退浑。

汉字详情

tǔ,tù [tu]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F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G
四角: 64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2)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4) 口说,陈说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5) 显露,呈现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6) 发出;散发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7) 长出 。如:吐穗;吐芽

(8) 抒发;抒写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9)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如:吐舌头

(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

(11)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12) 开放 。如:吐葩(开花);吐花

(13) 出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名词

(1) 姓

(2) 另见

动词

(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如:吐赃

(4) 另见

英文翻译

vomit, spew out, cough up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tou3
◎ 客家话:[梅县腔] tu5 [梅县腔] tu5 [东莞腔] tu5 [宝安腔] tu5 [客英字典] tu5 [台湾四县腔] tu5 [客语拼音字汇] le4 tu4 [陆丰腔] tu5 [沙头角腔] tu5 [海陆丰腔] t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魯上聲開口一等thox/thuutʰu
gǔ,yù [gu,yu]
部首: 705
笔画: 7
五笔: WW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COR
四角: 80608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谷”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

(2) 同本义

水注谿曰谷。——《尔雅·释水》

无障谷。——《公羊传·僖公三年》

川谷径复。——《楚辞·招魂》

含谿怀谷。——《文选·左思·蜀都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向斜谷;裂谷;山谷;河谷;峡谷;幽谷;谷口(两山之间的入口);谷水(山谷的水)

(4) 两山之间的水流

泉出通川为谷。——《说文》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 清· 姚鼐《惜抱轩全集》卷十四

(5) 又如:谷饮(汲谷水而饮);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6) 泛指水流

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墨子》

(7) 水流会聚的地方 。如:谷王(江海的别名。以其能容百谷之水,故称)

(8) 井中容水之处 。如:谷鲋(指井中蛤蟆)

(9) 中医学名词 。如:谷谿(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谷道(指直肠到肛门的一部分;肛门)

(10) 古代道家用语 。如:谷牝(犹谷神)

(11) 通“穀。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如:谷董羹(一种杂煮的饮食);五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百谷(粮食的总称)

(12) 通“鞫”。困穷 。引申为困境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诗·大雅·桑柔》

(13) 又如:进退维谷(形容处境非常困难)

(14) 姓。如:谷那(复姓)

名词

(1) 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穀,百谷之总名。从禾,穀声。——《说文》。百谷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

五至,以谷俱来。——《书·太古誓》。郑注:“盖牟麦也。”

亟(同“急”)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2) 又如:五谷;谷田;谷人(农夫);谷入(禾稼的收获);谷土(耕地);谷芒(禾谷的芒刺);谷道(古代方士不吃五谷,以求长生不老的道术)

(3) 粟的北方俗称 。如:谷草

(4) 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

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多收了三五斗》

(5) 另见

(1) ——“吐谷浑”( Tǔyùhún):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名

(2) 另见

英文翻译

valley, gorge, ravine

方言集汇

◎ 粤语:guk1 j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k7 [陆丰腔] guk7 [沙头角腔] guk7 [宝安腔] guk7 [台湾四县腔] guk7 [梅县腔] guk8 [客英字典] kwuk7 [客语拼音字汇] gug5 [东莞腔] g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禄屋一入聲開口一等kukkuk
hún [hun]
部首: 331
笔画: 9
五笔: IPL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EBKQ
四角: 3715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军声。本义:大水涌流声)

(2) 同本义

浑,水喷涌之声也。——《玉篇》

浑,混流声也。——《说文》

溟海浑濩涌其后。——《文选·张协·七命》

浑浑若川。——《法言·问神》。注:“洪流也。”

财货浑浑如泉源。——《荀子·富国》

(3) 河名

(4) 桑干河上游支流,亦名浑源川,发源于山西省北端西麓

(5) 卢沟河在元明后的别称,因河水浑浊得名,即今永定河

(6) 小辽河,辽河最大的支流

(7) 浑江,又名佟家江,发源于吉林省龙岗山脉

(8)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吐谷浑的省称

(9) 浑天说的简称

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于浑,论浑不合于盖。灵恩立义,以浑盖为一焉。——《梁书》

(10) 姓

形容词

(1) 混浊

浑,浊也。——《切韵》

浑兮其若浊。——《老子》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未相离也。——《列子·天瑞》

贤不肖浑殽。——《汉书·董仲舒传》

(2) 又如:浑水(浑浊不清的水);浑黄(浑浊而发黄);浑浑(浑浊的样子)

(3) 大 。如:浑大(宏大;博大);浑芒(广大无边的样子);浑洪(水流盛大的样子);浑浩(水势盛大的样子)

(4) 糊涂 。如:浑同三拍(含糊);浑虫(糊涂虫)

(5) 质朴;朴实 。如:浑素(朴素,不华丽);浑纯(朴质纯正);浑雅(质朴高雅);浑质(纯厚朴实);浑穆(质朴淳和)

(6) 纯,无杂质 。如:浑花(浑化。骰子掷出得同一彩色);浑黄(纯黄色);浑粹(纯粹);浑铁(纯铁)

(7) 全,整个 。如:浑沦(囫囵,完整,浑然一体);浑成(完整,浑然一体);浑不比(全不像);浑全(完整;完全);浑舍(浑家。全家)

副词

(1) 全,都,皆 。如:浑同(一共);浑备(完备;齐备)

(2) 简直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 仍;还

巴童浑不寐,半夜有行舟。—— 杜甫《十六夜玩月》

动词

(1) 混同;混合 。如:浑同(混同,等同);浑融(浑合,融合);浑杂(混杂,混合掺杂)

(2) 混,苟且度过

只有门下是七八个月的养在府里白浑些酒肉吃吃,一个大钱也不见面。——《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muddy, turbid; blend, merge, mix

方言集汇

◎ 粤语:wa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