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

tǔ nà [ tu na]
繁体 吐納
注音 ㄊㄨˇ ㄋㄚˋ

词语释义

1.吐故纳新。 2.泛指呼吸。 3.呼气与吸气。 4.比喻贸易,买卖。 5.言谈;谈吐。 6.指发声。

词语解释

  1. 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 林甫 ,若何?”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摶 不知吐纳修养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 清 孙枝蔚 《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纳频,陶然一枕自生春。”

  2. 泛指呼吸。

    鲁迅 《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 清 末,而大抵长于 民国 ,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心脏的每一回跳动,鼻息的每一回吐纳,都奏出‘我爱着你’那句话的激动的节拍。”

  3. 犹吞吐。吐出与吞进。

    汉 王粲 《游海赋》:“苞吐纳之弘量,正宗庙之纪纲。” 晋 郭璞 《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吐纳江流九派小,平压雉堞群峰低。”

  4. 比喻贸易,买卖。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商品的生产和吐纳的中心,手工业作坊和批发行号的所在地,集中着数量相当巨大的后备手工业工人和小商摊贩。”

  5. 言谈;谈吐。

    《魏书·元翼传》:“美姿貌,善吐纳,兼有将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竺道生》:“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吐纳既风流,姿容更瓌异。”

  6. 指发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崔 记教坊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敛浑沦。”

引证解释

⒈ 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摶不知吐纳修养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
清孙枝蔚《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纳频,陶然一枕自生春。”

⒉ 泛指呼吸。

鲁迅《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清末,而大抵长于民国,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
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心脏的每一回跳动,鼻息的每一回吐纳,都奏出‘我爱着你’那句话的激动的节拍。”

⒊ 犹吞吐。吐出与吞进。

汉王粲《游海赋》:“苞吐纳之弘量,正宗庙之纪纲。”
晋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
清唐孙华《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吐纳江流九派小,平压雉堞群峰低。”

⒋ 比喻贸易,买卖。

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商品的生产和吐纳的中心,手工业作坊和批发行号的所在地,集中着数量相当巨大的后备手工业工人和小商摊贩。”

⒌ 言谈;谈吐。

《魏书·元翼传》:“美姿貌,善吐纳,兼有将畧。”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竺道生》:“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
清吴伟业《送何省斋》诗:“吐纳既风流,姿容更瓌异。”

⒍ 指发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崔记教坊任智方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敛浑沦。”

吐纳的国语词典

道家的修炼术。从口中吐出恶浊之气,鼻吸入清新之气。

吐纳的网络释义

吐纳

  • 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息。新生婴儿,最会吐纳。婴儿出生,是憋了一口气分娩出来。
  • 所以,新生婴儿,必定哭出这口浊气。婴孩受了委屈,腹中一有浊气必定哭出来。但大人失去这种天真,大人以哭为耻辱,大人腹中有浊气多叹气、发怒、乃至癫狂。后世气功,多是太过有为,不如学婴儿。婴儿不知气功而真气长存。宗教中的吐纳法:念经,念咒,呼喊神名念经不在于念什么,在于借此吐浊气。浊气一出,清气自入。基督教,四字神名yhwh,耶稣。神名是奇妙的,翻译成羊语就是“吗咩~~啊~咩~”。佛教,三字根本咒,六字真言。
  • 吐纳造句

    吐纳,通俗点讲就是呼吸,把胸中的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
    吐纳凫规磬法,想象卿云纠缦之初;迥翔七德九功,定逸天马权奇而上。
    黑色巨蛟乃是鬼王山的镇山灵兽,寿命一万多年,身型庞大且敏捷,吐纳之功尤其厉害,吐能喷水喷沙,纳能吞人。
    洛神宫后山密林深处,禁地神兽谷,一少年盘膝而坐,双手擎天,作呼吸吐纳状,四周皆氤氲之气,潆洄翻滚,旋转不停。
    秋分到,天凉燥,养生经,要记牢;多喝水,多咽津,润皮肤,利肝肠;多扣齿,多吐纳,活经络,筋骨强;多坚果,多水果,养胃气,体安康。
    拉美西斯二世信以为真,立即指挥阿蒙军团从萨布吐纳渡口跨过奥伦特河,孤军深入,直抵卡迭石城下。
    仰赖神祗翊卫启迪,吐纳风云,嘘咈变化,拯救下民,恭行天罚,克定厥勋,于汤有光。
    庄子呼吸吐纳,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该死的吃蓝翅吐纳鱼的日本人和吃鲨鱼翅的中国人。
    又名呼吸吐纳法,最基础的内功,修炼后,可以身轻体健,有安神静心之效。
    气海境界三个层次,养气境乃是武者吐纳天地灵气,日久年深,在体内诞生一股强大的精气,经过慢慢温养之后,化为元气,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可以增强体质。
    此法诀不打坐不修炼不吐纳不居积,只存心中一个念头,由空对空,念增则神长,因此,它的真正的名字叫做神执炼空诀。
    秋来三调养:精神调养,神志安宁,心情舒畅;起居调养,冷暖无常,增减衣裳;饮食调养,多食酸味,滋阴润阳;运动调养,吐纳健身,加强锻炼。?
    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
    是在呼吸、吐纳之间进行,归根结柢是修炼五神的精、气、神三宝来强化心肝脾肺肾,至于五神中‘魂’与‘魄’的修炼、暂时不是萧宇的能力所及。
    责练功吐纳,虽说效果一般,但这几天气力茁实增加了不少。
    筑基期的吐纳之法是外层功法,是指在肺部进行的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法诀是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
    所以,天长日久之下,一些呼吸吐纳的法门,便都渐渐失传了。
    凝碧崖前面乱成一团,云照夕却丝毫不知,他在玉响石上做着吐纳功夫,优哉游哉,哪管他处事端。
    随即转身朝着一旁的木板床走去,盘立在床铺上,双眼紧闭,叶言感受着身旁游散的天地灵气,开始尽情的吐纳,修炼起来。

    汉字详情

    tǔ,tù [tu]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F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G
    四角: 64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2)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4) 口说,陈说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5) 显露,呈现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6) 发出;散发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7) 长出 。如:吐穗;吐芽

    (8) 抒发;抒写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9)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如:吐舌头

    (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

    (11)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12) 开放 。如:吐葩(开花);吐花

    (13) 出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名词

    (1) 姓

    (2) 另见

    动词

    (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如:吐赃

    (4) 另见

    英文翻译

    vomit, spew out, cough up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tou3
    ◎ 客家话:[梅县腔] tu5 [梅县腔] tu5 [东莞腔] tu5 [宝安腔] tu5 [客英字典] tu5 [台湾四县腔] tu5 [客语拼音字汇] le4 tu4 [陆丰腔] tu5 [沙头角腔] tu5 [海陆丰腔] t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魯上聲開口一等thox/thuutʰu
    [na]
    部首: 332
    笔画: 7
    五笔: XMWY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MOB
    四角: 24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2) 同本义

    纳,丝湿纳纳也。——《说文》

    衣纳纳而掩露。——刘向《九叹·逢纷》

    (3) 又如:纳纳(潮湿的样子)

    (4) 收藏;收入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采纳;容纳;藏垢纳污(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6) “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几以不纳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遂开门纳众。——《资治通鉴·唐纪》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纳钱案上。——《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纳质(接受质证;接受质询);纳采(古婚嫁六礼中的第一件事。即行聘;其他如纳吉,纳聘,纳征,纳币皆为六礼之中);纳贽(初次见面所馈赠的礼物);纳受(接受;收受);纳下(采纳下面的意见)

    (8) 缴纳,贡献

    九江纳锡大龟。——《书·禹贡》

    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周礼·地官·泉府》

    小臣纳卿大夫。——《仪礼·燕礼》

    纳于太庙。——《公羊传·桓公二年》

    十月纳禾稼。——《诗·豳风·七月》

    命弟子纳射器。——《仪礼·乡射礼》

    纳之库。——诸葛亮《出师表》

    (9) 又如:纳监(捐纳财物取得监生资格);纳锡(进贡);纳粟(也作内粟,入粟;捐纳粟米或财货给官,以谋求某种利益);纳官(向官府缴纳谷物);纳质(送纳人质)

    (10) 穿;着 。以脚跟着入鞋中。如:纳履(穿鞋);纳屦踵决(穿鞋而后跟即破。极言生活贫困)

    (11) 使进入

    三纳之而未克。——马中锡《中山狼传》

    (12) 取;娶

    杀三卻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国语·晋语》

    (13) 又如:纳币(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财物);纳宠(娶妾);纳赘(招上门女婿);纳妇(娶妇)

    (14) 结交

    魏了翁闻之,更纳交焉。——《宋史·张忠恕传》

    (15) 又如:纳交(结交);纳宗(结交宗室朋友)

    (16) 用同“捺”

    (17) 按下。如:纳火(按下火气);纳气(按下火气不发作)

    (18) 低,低下。如:纳头(低头);纳拜(低头拜见)

    (19) 通“衲”。密针缝纫

    那婆子又拿了一件破衣,补补纳纳。——《西游记》

    (20) 又如:纳衣(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鞋(用线缝制鞋底)

    (21) 扣压

    枢密童贯同太师 蔡京,太尉 高俅、 杨戬,商议纳下表章不奏。——《水浒传》

    英文翻译

    admit, take, receive, accept

    方言集汇

    ◎ 粤语:naap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