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峬传》:“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谕君之权柄外假,则毕竟取以为己利,犹出于泽中,谁能不含。”
成语用法
吐珠于泽,谁能不含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则人皆谋夺之。
引《后汉书·翟酺传》:“臣恐威权外假,归之良难,虎翼一奋,卒不可制。故孔子曰:‘吐珠於泽,谁能不含。’”
李贤注:“《春秋保乾图》曰:‘臣功大者主威侵,权并族害己姦行,吐珠於泽,谁能不含。’諭君之权柄外假,则必竞取以为己利,犹珠出於泽中,谁能不含取以为己宝也。吐犹出也。”
吐珠于泽,谁能不含的网络释义
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tǔ
动词
(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2)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4) 口说,陈说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5) 显露,呈现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6) 发出;散发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7) 长出 。如:吐穗;吐芽
(8) 抒发;抒写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9)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如:吐舌头
(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
(11)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12) 开放 。如:吐葩(开花);吐花
(13) 出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名词
(1) 姓
(2) 另见
tù
动词
(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如:吐赃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5 [梅县腔] tu5 [东莞腔] tu5 [宝安腔] tu5 [客英字典] tu5 [台湾四县腔] tu5 [客语拼音字汇] le4 tu4 [陆丰腔] tu5 [沙头角腔] tu5 [海陆丰腔] t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土 | 他魯 | 透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thox/thuu | tʰ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朱声。本义:珍珠。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有光小圆体)
(2) 同本义
珠,蚌之阴精。——《说文》。按,水精也,或生于蚌,阴精所凝。
珠足以御火灾。——《国语·楚语》
水方折者有玉,员折者有珠。——《尸子》
渊生珠而岸不枯。——《淮南子·说山》
珠盘玉敦。——《周礼·玉府》
大珠四枚。——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
所货西洋珠。
(4) 又
公受珠。
(5) 又
出珠授之。
(6) 又如:珠户(采珠的民户;珠饰的门户);珠履(以珍珠为饰的鞋子);珠碧(珍珠与碧玉);珠英(美如珍珠的花);珠翠(珍珠与翠玉);珠市(买卖珍珠的集市)
(7) 珠玉
琴号珠柱,书名《玉杯》。——庾信《小园赋》
(8) 又如:珠椟(盛放珠宝的匣子);珠丸(用珠玉做的弹丸);珠箔(用珠子缀成的帘子)
(9) ∶形容事物的华美、光泽
珠林余露气,乳宝滴香泉。——陈吉疾《忆山中诗》
(10) 又如:珠林(美好的树林);珠泽(比喻文彩荟萃之处)
(11) 装饰用的有光的带孔小圆体 。如:珠履;珠帘
(12) 以球形或椭球形体滴下的液体
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 又如:泪珠;汗珠;露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z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海陆丰腔] zhu1 [东莞腔] zu1 [沙头角腔] zu1 [客英字典] zhu1 [陆丰腔] zhu1 [梅县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朱 | 章俱 | 章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cjyo/tju | tɕĭ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6)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7)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8) “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于 | 羽俱 | 云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yo/hiu | ĭ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睪(
)声。本义::光泽,润泽)(2) 同本义
泽,光润也。——《说文》
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
泽剑首。——《礼记·少仪》
实诸泽器。——《考工记·慌氏》
顺非而泽。——《荀子·礼论》
芳与泽其杂糅兮。——《离骚》
热多则淖泽。——《素问·经络论》
色沃不泽。——《素问·玉机真藏论》
色泽莹润。——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王安石《太古》
(3) 又如:泽雨(润泽万物之雨);泽器(润泽光滑的器皿);色泽(颜色和光泽)
(4) 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
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释名》
水草交厝名之为泽。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风俗通》
泽水之钟也。——《国语·周语》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山泽不避。——《史记·货殖列传》
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某泽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泽陂(池沼);泽皋(沼泽);泽淖(泥潭);泽农(指在水泽地区耕作的农夫);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泽薮(大泽);川泽
(6) 恩泽,恩惠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故西门豹为 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史记·西门豹传》
(7) 又如:泽民(施恩惠于民);泽物(施恩于人,做好事);泽枯,泽骨(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泽霈(恩惠普施);泽润(恩泽普施)
(8) 仁慈的行动
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书·多士》
(9) 雨和露
两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0) 又如:泽下尺,升上尺(天上的雨下落一尺,地上的禾苗就向上长一尺。比喻君王赐给臣民恩泽,臣民就拥戴君王)
(11) 土壤中的水分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齐民要术》
(12) 津液、唾液或汗水
几扇门窗上就留着他的手泽了。——叶圣陶《小铜匠》
(13) 润头发或皮肤的油脂
你让我来分你一些香泽吧!——郭沫若《王昭君》
(14) 又如:芳泽;香泽
(15) 汗衣;内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诗·秦风·无衣》
(16) 禄位;遗风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
(17) 又如:手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éi
代词
(1) (形声。从言,隹(
)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①基本义:什么人。《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②什么。《说文》:“何也。”)(2) 哪个人或哪些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3) 又如:那是谁;站在门口的人是谁;这个单位谁当政;你把书给了谁?谁承望(谁想到);谁家子(谁,何人);谁子(谁氏,何人);谁当(谁人,何人)
(4) 某人 ——用以泛称。如:有谁能帮我就好了
(5) 每个人 。如:大家比着干,谁都不甘落后
(6) 表示疑问。指事物,相当于“什么” 。如:谁生(什么。生,后缀);谁肯(哪里会);谁寻(何处寻求);谁数(哪里数得上);谁行(何处);谁家(哪一户人家)
(7) 另见
shuí
(2) ——“谁”(
)的又音。(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néng
名词
(1) (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
(2) 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
能,熊属。足似鹿。——《说文》
梦黄能入于寝门。——《左传·昭公七年》。贾注:“兽也。”
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唐· 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
(3) 才能,能力
各奏尔能。——《诗·小雅·宾之初筵》
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募有能捕之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有千里之能。——唐· 韩愈《杂说》
表恶其能。——《资治通鉴》
(4) 又如:能处(本事;能耐);无能(没有能力);低能(能力低下);逞能(显示自己能干);各尽所能;能解(犹能耐,才能)
(5) 有才能的人
将能而君不能御。——《孙子·谋攻》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
智能之士。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7) 又如:嫉贤妒能
(8) ∶作功的本领
(9) 能量的简称 。如: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10) 通“熊”(态)。形状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动词
(1) 能够,主、客条件具备,会作,会做,会完成
孔子不能决。——《列子·汤问》
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安能辨我雄与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
夏礼,吾能言之。——《论语·八佾》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能以足音辨人。——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能使人欢咍(
嗢 噱 )矣。(欢咍,欢快。咍,喜悦。嗢噱,大笑不止。)——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富者不能致。——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能臣(能尽为臣之道者);能迩(能安抚邻国而与之和睦相处);能胜任(有做某事所需的能力或资源)
(3) 会;善于
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 又如:能军(擅长治军);能因(善于因势成事);能言(长于辩论;有独到的见解);能法(善于执行法令);能书(善于抄写;擅长书法);能群(谓善于组织人力和物力)
(5) 有才能,有才干 。如:能廉耿介(富有才干而且廉洁正直);能士,能仕(有才能之士);能称(谓有才干而被称誉);能贤(有才能而又有道德者);能绩(以有才能而取得的治绩);能鄙(能者与无能者)
(6) 友好,亲善;和睦
下不能其上。——《韩非子》
(7) 通“耐”。忍受
食水者善游能寒。——《淮南子·地形》
代词
(1) 表示指示或程度,相当于“如此”、“这样”
忍能对面为盗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能格(怎么这样;为何如此);能概(怎么这样;为何发此);能亨(如此;这样)
nà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en2 [陆丰腔] nen3 [海陆丰腔] nen2 [东莞腔] len2 [沙头角腔] lien2 [客英字典] nen2 [梅县腔] nen2 [客语拼音字汇] nen2 [宝安腔] len2
◎ 潮州话:lêng5 [揭阳、潮阳]nê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能 | 奴來 | 泥 | 咍 | 平聲 | 灰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nɒi | nai/noi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 同本义
含,嗛也。——《说文》
含,口也,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释名·释饮食》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含杜若,握玉环。——《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但当含饴弄孙。——《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
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声。
(3) 又如:含哺(口衔食物);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把金钱放在死人身下,叫“垫背”);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4) 容纳;包含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含有音乐。——蔡元培《图画》
含文学之趣味。
为之含悲。——孙文《序》
(5) 又如:含元(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含气(含藏元气);含孕(包含;孕育);含光(内藏光采,包藏美德)
(6) 忍受;宽容 。如:含悲茹痛(忍受痛苦);含垢(忍受耻辱);含容(容忍;宽恕);含辱(忍受耻辱);含贷(包涵,宽恕)
(7) 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韩非子·难囚》
(8) 又如:含哀(怀着哀痛之情);含戚(怀着忧伤);含道(怀藏正道;抱有主张);含愁(怀着愁苦);含伤(怀着悲伤)
(9) 显现;带着 。如:含脸(板着面孔);含春(带着笑容;带着春意);含香(带着香气);含嗔(带着生气和责备的神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am2 [海陆丰腔] ham2 [客英字典]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客语拼音字汇] ham2 hem2 [陆丰腔] ham3 [沙头角腔] ham2 [东莞腔] ham2 [宝安腔] ham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含 | 胡男 | 匣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ɣɒm | ghom/h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