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吸

tǔ xī [ tu xi]
注音 ㄊㄨˇ ㄒ一

词语释义

1.亦作"吐噏"。 2.犹吞吐。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亦作“ 吐噏 ”。 犹吞吐。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吐噏芳华,怀抱日月。”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 南朝 陈 张正见 《山赋》:“森罗辰象,吐吸云雾。”《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顾指维极,吐吸风云。” 唐 王湾 《登终南山》诗:“辞处若轻飞,憩来惟吐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吐噏”。犹吞吐。

南朝宋谢灵运《昙隆法师诔》:“吐噏芳华,怀抱日月。”
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
南朝陈张正见《山赋》:“森罗辰象,吐吸云雾。”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顾指维极,吐吸风云。”
唐王湾《登终南山》诗:“辞处若轻飞,憩来惟吐吸。”

吐吸的网络释义

吐吸

  • 解释
  • 亦作“ 吐噏 ”。
  • 犹吞吐。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吐噏芳华,怀抱日月。”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 南朝 陈 张正见 《山赋》:“森罗辰象,吐吸云雾。”《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顾指维极,吐吸风云。” 唐 王湾 《登终南山》诗:“辞处若轻飞,憩来惟吐吸。”
  • 汉字详情

    tǔ,tù [tu]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F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G
    四角: 64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2)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4) 口说,陈说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5) 显露,呈现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6) 发出;散发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7) 长出 。如:吐穗;吐芽

    (8) 抒发;抒写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9)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如:吐舌头

    (10)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如:蚕吐丝

    (11)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12) 开放 。如:吐葩(开花);吐花

    (13) 出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名词

    (1) 姓

    (2) 另见

    动词

    (1)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2)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3)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如:吐赃

    (4) 另见

    英文翻译

    vomit, spew out, cough up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tou3
    ◎ 客家话:[梅县腔] tu5 [梅县腔] tu5 [东莞腔] tu5 [宝安腔] tu5 [客英字典] tu5 [台湾四县腔] tu5 [客语拼音字汇] le4 tu4 [陆丰腔] tu5 [沙头角腔] tu5 [海陆丰腔] t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魯上聲開口一等thox/thuutʰu
    [xi]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EYY
    五行:
    仓颉: RNHE
    四角: 67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及声。本义:吸气入体内)

    (2) 同本义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庄子·刻意》

    不食五谷,吸风引露。——《庄子·逍遥游》

    (3) 又如:吸呼(呼吸);吸留(變滓喘吸的样子);吸风(吸气。道家辟谷养生之术。谓吸食天地之精气;亦作吸西北风。比喻挨饿);吸新吐故(吸进新气,吐出浊气)

    (4) 张开口吸,急饮

    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楚辞·九章·悲回风》

    左相嵧瘤鶹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唐· 杜甫《饮中八仙歌》

    (5) 又如:吸食(用嘴吸进);吸霞(吸食朝霞。道家用以修炼养生);吸露(吸饮露水。喻高洁)

    (6) 吸取;吸收;摄取

    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7) 又如:吸纳(吸收容纳);吸集(吸收汇集);吸利(搜括钱财)

    (8) 引;吸引

    寿峰手上就像有吸铁石一样,完全都吸到手上。—— 张恨水《啼笑姻缘》

    (9) 又如:异性相吸;吸毒石(相传能治毒的药石)

    (10) 通“翕”。聚合

    风尘吸张。——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1) 又如:吸逮(气聚集而不绝);吸聚(翕聚,汇聚)

    (12) 亲近 。如:吸习(翕习。附和亲近,习以为常)

    (13) 动 。如:吸吸(摇动或移动的样子);吸淋淋(摇动的样子)

    英文翻译

    inhale, suck in; absorb; attract

    方言集汇

    ◎ 粤语:kap1 ngap1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海陆丰腔] kip7 s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东莞腔] kip7 [宝安腔] k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sip7 [陆丰腔] g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許及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hip/xypxĭ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