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吁

xū xū [yu yu]
注音 ㄒㄨ ㄒㄨ

词语释义

吁吁 xūxū

(1) 喘气声。如:气喘吁吁

pant;puff hard

词语解释

  1. 安闲自得貌。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餘。” 陈立 疏证:“《庄子·盗跖篇》云:‘ 神农 之代,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按, 成玄英 疏:“于于,自得之貌。”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上古之时,其民吁吁怡怡。”

  2. 惊恐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臣物之灵,进退唯辱,彷徉为狂,局束为諂,吁吁为诈,坦坦为忝。”

  3. 喘气声。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我这里慌速速的脚懒抬,喘吁吁的身战摇。”《红楼梦》第三三回:“ 贾政 喘吁吁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 郭小川 《牧羊人的小唱》:“羊眼亮光光,羊鼻喘吁吁。”

引证解释

⒈ 安闲自得貌。

汉班固《白虎通·号》:“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餘。”
陈立疏证:“《庄子·盗跖篇》云:‘ 神农之代,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按, 成玄英疏:“于于,自得之貌。”
明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上古之时,其民吁吁怡怡。”

⒉ 惊恐貌。

唐柳宗元《乞巧文》:“臣物之灵,进退唯辱,彷徉为狂,局束为諂,吁吁为诈,坦坦为忝。”

⒊ 喘气声。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我这里慌速速的脚懒抬,喘吁吁的身战摇。”
《红楼梦》第三三回:“贾政喘吁吁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
郭小川《牧羊人的小唱》:“羊眼亮光光,羊鼻喘吁吁。”

吁吁的国语词典

喘气声。

吁吁的网络释义

吁吁

  • 吁吁,汉语词语,指喘气声。
  • 吁吁的翻译

    英语: to pant, to gasp for breath

    吁吁造句

    行到万松谷口,素梅、香菊,已经有些娇喘吁吁了。
    我气喘吁吁跟在他后面,大步沿街走,进了博物馆。
    哪知走了一段路,那人也气喘吁吁地走不动了。
    他气喘吁吁,发出一声声短促的叹息。
    他们弄得气喘吁吁好一阵子说不出话,做不动事。
    鲠狗耷拉着舌头,气喘吁吁地靠过来。
    他急忙脱下帽子,光着头气喘吁吁地站在那里。
    他的病看来有点严重了,下个楼都气喘吁吁的。
    我只看见他一个人气喘吁吁的跑过来之后就晕倒了。
    赛跑下来,她上气不接下气,只能气喘吁吁地说几句话。
    我早上起床跑步,回家后我累的那是气喘吁吁!
    登上山顶时,我们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的。
    一千米的长跑已经让我气喘吁吁得爬不起来了。
    外婆年岁大了,上楼梯累得气喘吁吁的。
    她也跑得气喘吁吁,像那个和她一同赶来的警察一样。
    刚跑了一会儿,就有同学气喘吁吁的停了下来。
    他气喘吁吁地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对大家讲了一遍。
    背着东西走山路,累得他气喘吁吁。
    我不知道你跑的气喘吁吁的到底想做什么。
    奶奶七十多了,每次出门回来都是气喘吁吁的。

    汉字详情

    xū,yū,yù [xu,yu]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GF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MD
    四角: 61040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于声。本义: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 同本义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书·吕刑》

    吁!惊也。——《说文》

    王曰:“吁,来!…”——《史记·周本纪》

    吁!是何言欤?——《法言·君子》。注:“吁!骇叹之声。”

    (2)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见《书·尧典》);吁嗟(表示忧伤或有所感;表示赞美)

    动词

    (1) 叹息,叹气

    香车辗尽关山日,弹罢琵琶只自吁。——《明珠记》

    (2) 又如:吁唏(吁嘘。嘘唏,叹息);吁气(叹气);吁嗟(哀叹;叹息);吁嗟(慨叹);吁然(感叹的样子);吁叹(叹息;哀叹);吁嘻(感叹)

    (3) 吐 。如:吁呵(口中默念);吁吸(嘘气与吸气;呼吸);吁呼(指吐气);吁荼(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吁气(呼气,吐气)

    云何吁矣。——《诗·周南·卷耳》

    (4) 另见 yū;yù

    象词

    (1) 吆喝牲口的声音

    (2) 另见 xū;yù

    动词

    (1) 呼天而告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书·召诰》

    (2) 又如:吁天(呼天而告);吁号(呼叫);呼吁(呼告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3) 另见 xū;yū

    英文翻译

    interjection 'Alas!'; to sigh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i1 yi1 [梅县腔] hi1 [宝安腔] ji1 hi1 [客英字典] hi1 [台湾四县腔] hi1 wu1 [海陆丰腔] hi1 wu1
    ◎ 潮州话:u1 r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況于平聲合口三等xĭuhyo/xiu
    xū,yū,yù [xu,yu]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GF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MD
    四角: 61040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于声。本义: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 同本义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书·吕刑》

    吁!惊也。——《说文》

    王曰:“吁,来!…”——《史记·周本纪》

    吁!是何言欤?——《法言·君子》。注:“吁!骇叹之声。”

    (2)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见《书·尧典》);吁嗟(表示忧伤或有所感;表示赞美)

    动词

    (1) 叹息,叹气

    香车辗尽关山日,弹罢琵琶只自吁。——《明珠记》

    (2) 又如:吁唏(吁嘘。嘘唏,叹息);吁气(叹气);吁嗟(哀叹;叹息);吁嗟(慨叹);吁然(感叹的样子);吁叹(叹息;哀叹);吁嘻(感叹)

    (3) 吐 。如:吁呵(口中默念);吁吸(嘘气与吸气;呼吸);吁呼(指吐气);吁荼(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吁气(呼气,吐气)

    云何吁矣。——《诗·周南·卷耳》

    (4) 另见 yū;yù

    象词

    (1) 吆喝牲口的声音

    (2) 另见 xū;yù

    动词

    (1) 呼天而告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书·召诰》

    (2) 又如:吁天(呼天而告);吁号(呼叫);呼吁(呼告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3) 另见 xū;yū

    英文翻译

    interjection 'Alas!'; to sigh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i1 yi1 [梅县腔] hi1 [宝安腔] ji1 hi1 [客英字典] hi1 [台湾四县腔] hi1 wu1 [海陆丰腔] hi1 wu1
    ◎ 潮州话:u1 r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況于平聲合口三等xĭuhyo/x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