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

hào zi [hao zi]
繁体 號子
注音 ㄏㄠˋ ㄗ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号子 hàozi

(1) 劳动时大伙一起唱的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以统一步调减轻疲劳

work song sung to synchronize movement,with one person leading

(2) 标志;记号

mark

词语解释

  1. 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

    《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説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2. 监房。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 李公朴 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

  3. 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 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餘斤。”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4. 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 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5. 管乐器。即号筒。参见“ 号筒 ”。

引证解释

⒈ 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

《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説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⒉ 监房。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李公朴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

⒊ 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餘斤。”
杨朔《鸭绿江南北》:“许多朝鲜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⒋ 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胡万春《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⒌ 管乐器。即号筒。参见“号筒”。

号子的国语词典

代客买卖证券为业的证券行号。每家证券商都有一个代表号码,大多依据设立先后顺序排列。

号子的网络释义

号子

  • 号子:汉语词语
  • 号子:劳动号子
  • 号子 (汉语词语)

  • 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大都由一人领唱,大家应和。
  • 号子造句

    当这群人喊着号子来振作精神时,每个人不禁潸然泪下。
    人类不断地在呼吁环保,环保的方法也五花八门的,但有些人就空口喊号子,没有实际行动,唉!
    他俩的关系真好,好的跟一个人似的,穿一条裤子谁一床褥子喊一个号子。
    拔河这样体育活动很有趣,不仅男孩们倾情投入、全力以赴,就连女孩们也不再顾及淑女形象地喊起了号子呢!
    就在这时,王猛和王振已经带着亲兵喊着号子来到了河边,看到李尹和吴其然,王猛和王振让亲兵们停了下来。
    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官兵们挥着铁锹、洋镐,高呼着号子,挖刨着泥土。
    我们看到一座座厂房,一台台机器,一根根银线,一个个奇迹,载着我们奋斗的号子拔地而起,一次次成功的欢笑,像阳光一样,在我们淋漓的汗水中尽情泼洒。
    一群群孩子跟在他身后听他用不堪入耳的话责骂黑人,而黑人则随着铁镐的上下起落有节奏地哼着劳动号子。
    青海沿黄河岸边有船头号子、放木号子,林区有伐木号子,农区有打夯号子、打墙号子、打连枷号子等。
    一朵水莲的单立在独自芬芳着去送吊在村西的太阳,赶航的人儿吼响了刺耳的号子,被枕在东风边陲的山菊知晓在迂回的洞口。
    行军歌、劳动号子、流浪曲、黑人圣歌也都应包括在民歌范围之内。
    在打硪号子环节,绿队不小心把红色的木棒给打断,机智的王乔顺势拿起断棒站出来,当剑给队员们伴舞,引得全场爆笑。
    从那时起,就有了“哼唷”、“咳哟”的劳动号子,这首最古老的歌一直传唱至今。
    冰镩的喀喀声、取冰的号子声和运冰车轰鸣的马达声,将寒冷的松花江搅得热气腾腾。
    半山坡上的电杆更换,需要八人一组扛上去,我也加入其中,其他队员高声喊着号子,显得潇洒自如,而我憋红着脸,低头闷声,一路趔趄的硬撑着。
    过去几年,重庆市与湖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上演了一场“川江号子”与“峡江号子”的争夺战。
    看守所里的值班警察对监号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见惯不惊,也没多问,不一刻,在看押武警的监视下,光头等人就被号子里的在押犯七手八脚的抬了出去。
    溯河而上,是纤夫们拉着的装满货物的上水船,雄浑的川江号子此起彼落,引来河边洗衣的小妹妹发出阵阵清脆的笑声,投来一束热辣辣的眼光。
    阳平古道是它古老生命乐曲的符号,军师庙、筹笔驿抛洒一路的豪壮,在清风峡、明月峡用一条栈道书写了先秦和三国时期的一船号子。
    老李滔滔不绝,舌粲莲花,号子里一帮囚徒听得津津有味。

    汉字详情

    hào,háo [hao]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GN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MVS
    四角: 60027

    详细解释

    háo

    动词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hào

    动词

    (1) 扬言有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名词

    (1) 名位;名称;称谓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量词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háo

    英文翻译

    mark, sign; symbol; nu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hou6
    ◎ 潮州话:ho7 h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倒去聲開口一等ɣɑughauh/haw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