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词

pàn duàn cí [ pan duan ci]
繁体 判斷詞
注音 ㄆㄢˋ ㄉㄨㄢˋ ㄘˊ

词语释义

指"是"这个特殊性质的动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组成句子的谓语部分。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指“是”这个特殊性质的动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组成句子的谓语部分。

引证解释

⒈ 指“是”这个特殊性质的动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组成句子的谓语部分。

判断词的国语词典

称「是」这个特殊性质的动词。其作用为联系名词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而构成判断句。如「明天是端午节」。

判断词的网络释义

判断词

  • 判断词,读音pàn duàn cí,汉语词汇,判断词性,与判断词意义相似的意思。
  • 汉字详情

    pàn [pan]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UD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QLN
    四角: 925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2) 同本义

    判,分也。——《说文》

    继犹判涣。——《诗·周颂·访落》

    纪于是乎判。——《左传·庄公三年》

    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国语·周语中》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判割(分割);判妻(丈夫去世或与丈夫离异后再嫁的妇女);判散(分散);判礼(分离;分开);判迹(分道而行);判裂(割裂;分离)

    (4) 判决

    太尉判状辞甚巽(恭顺)。——唐·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5) 又如:审判(审理和判决);判词(判决的文词);判牍(判决司法案件的文书);判有罪;判无罪

    (6) 区别;分辨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判别是非;判正(分辨是非曲直)

    (8) 裁定 。如:公判;评判(判定胜负或优劣);判事(判决事务的是非曲直);判个死日(预知死期。判:断定);判命(判定人的命运;拼命);判析(裁决)

    (9) 评定做上符号或记号

    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 周都督开拆。”——《三国演义》

    (10) 又如:判卷子;判阅(批阅)

    (11) 球赛中裁定球或球员的情况 。如:判发球出界;判跑垒员安全进垒

    (12) 通“拚”。舍弃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元稹《采珠行》

    名词

    (1) 半

    凡有责者有判书。——《周礼·朝士》。注:“半分而合者。”

    卿大夫判县。——《周礼·小胥》。按:“宫县四面,判县两面。”

    掌万民之判。——《周礼·媒氏》

    璋判白。——《公羊传·定公八年》

    天地判合。——《汉书·翟义传》

    (2) 判决狱讼的官 。如:州判;通判;判司(官名。掌批判文牍的官);判官头(雕绘着判官的马鞍)

    (3) 裁决诉讼的文书 。如:判花(花押。旧时在判决书后签字花押)

    英文翻译

    judge; discriminate; conclude

    方言集汇

    ◎ 粤语:pun3
    ◎ 客家话:[宝安腔] pan3 [沙头角腔] pan5 [陆丰腔] pan3 [客英字典] pan5 [台湾四县腔] pan5 [梅县腔] pan5 [海陆丰腔] pan6 [客语拼音字汇] pan4 [东莞腔] p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普半去聲合口一等phuanh/phuannpʰuɑn
    duàn [duan]
    部首: 417
    笔画: 11
    五笔: ONRH
    五行:
    仓颉: VDHML
    四角: 227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2) 同本义

    断,截也。——《说文》

    断木为杵。——《易·系辞下》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公孙弘断发而为 越王骑。——《韩非子·说林下》

    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韩非子·用人》

    (3) 又如:断梗(断枝。比喻飘泊无定;指微贱的东西);断金(同心协力,坚固难移);断袖(旧时指男宠;比喻友情深厚);断颡(断头;砍头);断袖之宠(男宠);断头话(决绝的话);断裳(截断裳衣)

    (4) 断开;断绝

    断者架木通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切肉肉断而发不断。——《韩非子·内储说下》

    天门中断 楚江开。—— 唐· 李白《望天门山》

    (5) 又如:断纹(琴上涂漆的裂纹);断头香(燃至中途熄灭的香。迷信者以为再烧此香,即对神佛不敬,来世必遭报应)

    (6) 拦截;拦劫

    坐断兵马禀缣。——《后汉书·杜茂传》

    因军兴,断盗数千万。——《后汉书·盖勋传》。注:“断,谓割截。”

    (7) 又如:断取(截取);断盗(拦截抢劫)

    (8) 判断;裁决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9) 又如:断配(判决发配);断决(判决);断冤(审理冤狱);断遣(断决,处理);断没(判断没收归公)

    (10) 分;区分;划分

    断,段也,分为异段。——《释名》

    (11) 又如:断限(划定的年代界限);断方(划为方形)

    (12) 禁止 。如:断酒(禁止酿酒);断尽(禁绝);断渡(禁渡,停渡)

    (13) 戒掉,有意地抑制自己不行动 。如:断酒

    (14) 斩杀,宰杀

    大者立断。——《汉书·淮南历王长传》

    (15) 又如:断除(除灭,杀掉);断杀(砍杀);断首(砍头)

    (16) 治理,治,管理…的事物 。如:断遗(处理;处分)

    副词

    (1) 绝对;一定

    断无消息石榴红。——唐· 李商隐《无题》

    (2) 又如:他的话断不可信;断无此理;断无(绝无);断省(明断);断黑(全黑);断喝(极严厉的吆喝)

    形容词

    (1) 残缺;片断 。如:断想(片断的感想);断碎(残缺破碎);断霞(片断的云霞)

    (2) 陡峭 。如:断壁(峭壁);断石(陡峭的岩石)

    英文翻译

    sever, cut off; interrupt

    方言集汇

    ◎ 粤语:dyun6 tyun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on5 t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丁貫去聲合口一等tuɑntuanh/tuann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