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以书信方式查询、询问。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李霁野》:“我即函询那几种,终无回信,大约我的信失落了。”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段君 住址,我不知道,可函询后孙公园医学院 唐诃君 。”
引证解释
⒈ 以书信方式查询、询问。
引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李霁野》:“我即函询那几种,终无回信,大约我的信失落了。”
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段君住址,我不知道,可函询后孙公园医学院唐诃君。”
函询的网络释义
函询
函询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2) 同本义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3) 盛物的匣子、套子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剑函;镜函
(5)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6) 邮政 。如:函购
(7) 信封
发函伸纸,…。——《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8) 铠甲
函,铠也。——《广雅》
(9) 又如:函人(制造铠甲的工人)
动词
(1) 包含;容纳
席间函丈。——《礼记·曲礼》。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诠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汉兮。——《汉书·扬雄传》。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汉书·叙传》。注:“读与含同。”
臣蜯函珠。——张衡《南都赋》
(2) 又如:函夏(包函诸夏。意指中国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盖(包含;概括)
(3) 容纳 。如:函牛(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函受(犹容纳;包容);函育(容纳化育);函席(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4) 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函梁君臣之首。——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5) 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
(6) 致函;去信 。如:函请(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函调(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函邀(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
(7) 陷入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败其左右。——《国语·楚语上》
形容词
(1) 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左思《吴都赋》。注:“宽大也。”
(2)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am2 [梅县腔] ham2 [东莞腔] ham2 [客英字典]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海陆丰腔] ham2 [宝安腔] ham2 [陆丰腔] ham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含 | 胡男 | 匣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ɣɒm | ghom/ho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旬声。本义:询问,请教)
(2) 同本义
今因经无以询为问罪字,遂用讯不用询,其实讯询一字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询事考言。——《虞书》
周爰咨询。——《诗·小雅·皇皇者华》
询尔仇方。——《诗·大雅·皇矣》
咨亲为询。——《左传·襄公四年》
询于八虞。——《国语·晋语》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左传·成公十三年》
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国语》
民俗,事疑必询三老。——马中锡《中山狼传》
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宋· 王安石《上时政疏》
(3) 又如:询悉(询问后得知);探询(探问);咨询(征求意见);询察(稽查访问)
(4) 查考;打听
燕多剧贼… 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元史》
(5) 又如:询质(查考和质正);询索(查访);询按(查核按验);询究(查考,究门)
(6) 谋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书·舜典》。 孔传:“询,谋。”
(7) 又如:询谋(谋于众人)
(8) 均,协调
四时推六律、六吕,询十有二变,而道宏广。——《尚书大传》
副词
信实,确实 。如:询訏(实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