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柬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信件。
孙中山 《答谢武汉各团体布告》:“尚有函柬相邀,而以时间迫促,未获一一领教者,有负期望,实在歉甚,尚希鉴谅为盼。”
引证解释
⒈ 信件。
引孙中山《答谢武汉各团体布告》:“尚有函柬相邀,而以时间迫促,未获一一领教者,有负期望,实在歉甚,尚希鉴谅为盼。”
函柬的网络释义
函柬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2) 同本义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3) 盛物的匣子、套子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剑函;镜函
(5)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6) 邮政 。如:函购
(7) 信封
发函伸纸,…。——《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8) 铠甲
函,铠也。——《广雅》
(9) 又如:函人(制造铠甲的工人)
动词
(1) 包含;容纳
席间函丈。——《礼记·曲礼》。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诠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汉兮。——《汉书·扬雄传》。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汉书·叙传》。注:“读与含同。”
臣蜯函珠。——张衡《南都赋》
(2) 又如:函夏(包函诸夏。意指中国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盖(包含;概括)
(3) 容纳 。如:函牛(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函受(犹容纳;包容);函育(容纳化育);函席(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4) 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函梁君臣之首。——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5) 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
(6) 致函;去信 。如:函请(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函调(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函邀(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
(7) 陷入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败其左右。——《国语·楚语上》
形容词
(1) 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左思《吴都赋》。注:“宽大也。”
(2)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am2 [梅县腔] ham2 [东莞腔] ham2 [客英字典]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海陆丰腔] ham2 [宝安腔] ham2 [陆丰腔] ham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含 | 胡男 | 匣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ɣɒm | ghom/ho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束,从八。“束”,札束。“八”,分别的意思。本义:挑选,从事物中分别出好坏) 同本义。从作“拣”
柬,分别择之也。——《说文》
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荀子·修身》
(2) 又如:柬汰(挑出剔去);柬拔(选拔);柬寄(选择并委以重任);柬择(选择);柬擢(选拔)
名词
(1) 信札、名帖等的统称(用硬纸或薄纸板制成) 。如:柬房(旧时官署中負責处理书札往来的部门);寄柬;请柬;柬匣(裝信札、名帖的匣子)
(2) 柬埔寨的简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an3 [宝安腔] gan3 [东莞腔] gan3 [陆丰腔] gan1 kian3 [客英字典] gan3 [台湾四县腔] kian3 gan3 [客语拼音字汇] gan3 gian3 [海陆丰腔] kian3 g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簡 | 古限 | 見 | 山開 | 上聲 | 潸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krenx/kaa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