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质

níng zhì [ ning zhi]
繁体 凝質
注音 ㄋ一ㄥˊ ㄓˋ

词语释义

1.庄重诚正。 2.犹凝肤。 3.犹凝结;凝聚。

词语解释

  1. 庄重诚正。

    《梁书·鄱阳王恢传》:“ 荆州 刺史 鄱阳王 恢 ,风度开朗,器情凝质。”

  2. 犹凝肤。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李黄》:“少顷,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质皎若,辞气闲雅,神仙不殊。”

  3. 犹凝结;凝聚。

    唐 张濯 《唐宝应灵庆池神庙记》:“天有五星,辰居其一;地有五材,水为之首。既作咸以正味,亦凝质而成盐。” 唐 林藻 《冰池照寒月赋》:“冰含虚以凄冷,月委照而光寒;既合体以凝质,故清辉而可观。”

引证解释

⒈ 庄重诚正。

《梁书·鄱阳王恢传》:“荆州刺史鄱阳王恢,风度开朗,器情凝质。”

⒉ 犹凝肤。

唐谷神子《博异志·李黄》:“少顷,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质皎若,辞气闲雅,神仙不殊。”

⒊ 犹凝结;凝聚。

唐张濯《唐宝应灵庆池神庙记》:“天有五星,辰居其一;地有五材,水为之首。既作咸以正味,亦凝质而成盐。”
唐林藻《冰池照寒月赋》:“冰含虚以凄冷,月委照而光寒;既合体以凝质,故清辉而可观。”

汉字详情

níng [ning]
部首: 204
笔画: 16
五笔: UXTH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MPKO
四角: 371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2) 同本义

凝,水坚也。——《说文》

凝,定也。——《广雅》

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

凝土以为器。——《考工记》

天气严疑之气。——《礼记·乡饮酒义》

霜锷水凝。——枚乘《七命》

幕中草檄()砚水凝。—— 唐· 岑参《走马川行》

(3) 又如:凝寒(寒冷冻结);凝冰(冰;结冰);凝雨(雪);凝涸(冻结);凝霜(凝结成霜)

(4) 凝聚;积聚

沙石凝积,地势无所宜。——《盐铁论·轻重》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又如:油还没凝住;水凝成了冰;凝合(聚拢集结);凝情(凝聚愁情);凝图(收聚天下图书);凝尘(积聚的尘土);凝蹇(凝结);凝露(凝结的露珠;凝聚成露;凝结着露珠);凝心(专心;一心一意);凝玩(专心观赏把玩);凝念(沉思;专心思考);凝待(专心等待);凝睛(眼不转睛);凝意(意念专注)

(6) 集中;注目;注视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

凝听翔立。——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凝盼(注视);凝目(注目;凝视);凝眺(注目远望);凝眼(注目);凝瞳(注目)

(8) 停止;静止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江淹《别赋》

(9) 又如:凝坐(静坐);凝停(静止;停滞);凝绝(停止;中断);凝族(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凝澹(静止)

形容词

(1) 稳重;庄重

器量宏大,风度端凝。——清· 徐珂《清稗类钞·容止类》

(2) 又如:凝正(稳重端庄);凝厚(稳重敦厚);凝直(庄重而正直);凝峻(庄重严峻);凝特(庄重严肃,与众不同);凝简(庄重而朴实);凝旷(端庄旷达);凝稳(端庄稳重)

(3) 徐缓

缓歌慢舞凝丝竹。——白居易《长恨歌》

(4) 又如:凝笳(徐缓幽咽的笳声);凝净(平缓明静)

(5) 表示程度很深 。如:凝冬(严冬);凝冽(谓严寒);凝寒(严寒);凝湛(深湛清澈);凝烟(浓密的雾气)

英文翻译

coagulate; congeal; freeze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4 king4
◎ 客家话:[梅县腔] gen5 ken2 ken5 ngian2 [陆丰腔] gnian3 [客语拼音字汇] ken2 ken4 ngin1 [海陆丰腔] ngien2 k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ngen2 [宝安腔] ngien2 ken2 [东莞腔] ngi2 [台湾四县腔] ngien2 kien2
◎ 潮州话:ngêng5 (ngêng) 「潮州」ngiêng5 「潮阳」ngi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陵平聲開口三等ŋĭəŋnging/ngiong
zhì [zhi]
部首: 401
笔画: 8
五笔: RFM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JBO
四角: 722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斦( zhì)声。 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2) 同本义

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 齐, 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遂纳子为质。——《后汉书·班超传》

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质库(当铺);质作(抵押其身,使服劳役);质鬻(典押出卖);质录(收押);质卖(典押和出卖);质债(抵债);质当(典当;质押);质肆(当铺)

(4) 通“诘”( jié)。问;诘问

爰质所疑。——扬雄《太玄经》

援疑质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质之鬼神;质责(以正义质询责问);质问(向人询问疑难的问题);质让(诘问,谴责);质辩(质疑辩论);质论(质疑评论)

(6) 双方对质,验证

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曲礼上》

(7) 又如:质验(验证;勘验);质凭(证实);质审(质对审讯)

(8) 评断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礼记·王制》

(9) 又如:质成(请人评断事情的是非);质律(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

名词

(1) 抵押品;人质

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以三公子为质。——《左传·昭公二十年》

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管子·山权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2) 又如:质馆(安置人质的馆舍);质布(质人向犯约者所收的罚金,称为“质布”);质婆(作人质的妇女);质留(扣留作为人质);质宫(人质的居室);质任(人质和任子)

(3) 盟约

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左传·哀公二十年》

(4) 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并质共剂。——《后汉书》

(5) 又如:质剂(古代贸易的券契);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凭证);质契(契约,契据)

(6) 箭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骑而驰,而击方寸之质。——《器胜策》

(7) 又如:质的(射侯。箭靶)

(8) 素质;本质;禀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王粲《登楼赋》

(9) 又如:质像(资质仪表);质性(资质,本性)

(10) 物质;事物

气形光声,无逃质理。——《物理小识》

(11) 形体

骈门裸质。——《南齐书》

(12) 又如:质辞(仪表言辞);质貌(形体相貌);质干(躯体);质象(形体);质状(形状;体态)

(13) 质地、底子

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通“锧”。砧板 。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衣伏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訢已解衣伏质。——《汉书·王訢传》

(15) 通“贽”。信物;见面礼

臣委质于狄之鼓。——《国语·晋语九》

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 对象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左传·徐无鬼》

形容词

(1) 朴实、朴素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以求其质。——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质木(质朴无华);质厚(朴实浑厚);质讷(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质简(质朴简易)

(3) 信实;诚信

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英文翻译

matter, material, subst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zat1
◎ 潮州话:zieh4 z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