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

yǎng qì [ yang qi]
繁体 養氣
注音 一ㄤˇ ㄑ一ˋ

词语释义

养气 yǎngqì

(1) 培养品德;涵养意志

foster moral character

(2) 儒家指修养心中的正气;道家指炼气。即培养先天的元气

nourish one's vieal spirit

词语解释

  1. 保养元气;涵养本有的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养气自守。” 宋 陆游 《秋怀》诗:“平生养气颇自许,虽老尚可吞 司 并 。” 清 恽敬 《答来卿书》:“看文可助穷理之功,读文可发养气之功。”

  2. 指涵养。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一大堆废话的激辩》:“此时听到了这样的胡说,我自认养气功夫不够,不免有一点儿疾言厉色了。”

  3. 指道家炼气。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常养气絶粒,嗜酒耽碁。”《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既立, 宗寿 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炼丹养气自娱。”

  4. 长养生物之气。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举大事以摇养气。” 孙希旦 集解:“摇养气,谓摇动长养之气也。”

  5. 氧气。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在这里 三泽力太郎 先生教我水是养气和轻气所合成。”

引证解释

⒈ 保养元气;涵养本有的正气。

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汉王充《论衡·自纪》:“养气自守。”
宋陆游《秋怀》诗:“平生养气颇自许,虽老尚可吞司并。”
清恽敬《答来卿书》:“看文可助穷理之功,读文可发养气之功。”

⒉ 指涵养。

邹韬奋《抗战以来·一大堆废话的激辩》:“此时听到了这样的胡说,我自认养气功夫不够,不免有一点儿疾言厉色了。”

⒊ 指道家炼气。

唐冯翊《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常养气絶粒,嗜酒耽碁。”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衍既立, 宗寿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炼丹养气自娱。”

⒋ 长养生物之气。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举大事以摇养气。”
孙希旦集解:“摇养气,谓摇动长养之气也。”

⒌ 氧气。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在这里三泽力太郎先生教我水是养气和轻气所合成。”

养气的国语词典

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本指涵养正直刚大之气。宋 以后经理学家提出,成为儒者的修养功夫之一。

养气的网络释义

养气

  • 在中医的理念中,气是非常玄妙又重要的一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讲求养生的方法,就要从养气入手开始培养。在中医理论中,首先认为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
  • 养气造句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气海境界三个层次,养气境乃是武者吐纳天地灵气,日久年深,在体内诞生一股强大的精气,经过慢慢温养之后,化为元气,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可以增强体质。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以卧养气:卧姿一般右侧卧,双腿微弯最合理。这种姿势可使全身自然放松,心脏不受压,有利心脏排血,对食物消化、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吸收大有益处。
    一部《周天星斗术》,一曲《养气浩然歌》,小小少年,走出学堂,星光高照,走出万世流芳。
    大雪来临养生忙,美食滋养有妙招,养气补血桂圆枣,补钙健骨酸奶好,养颜抗老西红柿,呵护秀发吃核桃,安神助眠属香蕉,塑身减肥冬瓜煲,温馨关怀已送到,快乐安康都围绕!
    般若心语:以静默养气,以安睡养精,以静心养神。善养生者,最重精气神。精多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康体健。炎夏清新小祝愿,帮你顺气养精神。
    辛同暗道这小白脸不只是长得不像个男人,连性子也和男人大相迳庭,当下大力摇头,道小民正值修行的紧要关头,要蕴丹,要养气,这天下无双的燃面,下回再吃。
    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十年读书,十年养气,若是这个道理也不懂,那书也就真是白读了。
    养气治性,思通精神,延寿命者,则志不流於外。养气治性,思通精神,延寿命者,则志不流于外。
    那林虎早在对方先前口出狂言之际,便以肝火大动,却强行忍了下来,跟着上代流云堂堂主身边多年的他,这养气功夫却也练的一二。
    好在茅君养气补丹之法甚为玄妙,文语简约,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几遍观下来,便已背熟,乃将其放回玉匣,完璧还于坤元。
    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凡事省得一份,即受一份之益。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收一收烦恼,藏一藏郁闷,躲一躲忧愁,得安定心神。养一养气血,顺一顺呼吸,调一调阴阳,蓄无限生机。立冬节气,祝你温暖过冬。
    桂林南溪山石刻养气汤方有二味药名脱落。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气生神,神自灵也。是故精绝则气绝,气绝则命绝也。是故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
    他们提倡三教合一,以清静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炼气养气为修炼之要,以忍耻含垢、苦己为人为宗旨。
    外功养精,内功养气,精、气之后,便是神而明之的境界。
    少怒以养情,少欲以养神,少卧以养气,少色以养性,少食以养胃,少言以养精。“六少”养生法,劝君牢记心。祝君健康又长寿。

    汉字详情

    yǎng [yang]
    部首: 213
    笔画: 9
    五笔: UDY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OLL
    四角: 8022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2) 供养,奉养;抚育

    养,供养也。——《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

    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礼记·郊特牲》

    殳能生之不能养之。——《荀子·礼论》

    养不亏。——《韩非子·五蠹》

    监门之养。

    不食力而养足。——《韩非子·五蠹》

    养公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供养卒大恩。

    归养。——《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养父母。——宋· 王安石《伤仲永》

    (3) 又如:养娇囡(因父母溺爱而性格骄纵的姑娘);养家人(担负赡养全家生计的人);养济院(孤老院。专收鳏寡孤独老人的慈善机构)

    (4) 饲养

    驯养一虫。——《聊斋志异·促织》

    于盆而养。

    笼养之。

    (5) 又如:养鸡;养狗;养牛;养马

    (6) 生育

    家家养男当门户。——唐·张籍《筑城词》

    (7) 又如:养孩子

    (8) 培养,修养

    立太傅少傅以养之。——《礼记·文王世子》。注:“犹教之。”

    养其旁条。——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9) 又如:养息机(修养身心;修炼);养材儿(正处在教养阶段学习干活的少年);养廉银子(清朝按职务等级,在常俸之外另给官吏的银钱);养士(培养人才)

    (10) 保养

    养其根。——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养其身。——宋· 苏轼《教战守》

    养之太过。

    (11) 又如:养身(保养身体。同养生)

    (12) 治,调养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疾医》

    (13) 又如:养疴(调养疾病)

    (14) 蓄养 。如:养痈贻患(养痈成患);养疥成疮(喻姑息小恶,酿成大患);养女吊妇(勾引妇女乱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养婆娘(男子与非婚女人发生私情);养女婿(养汉子。女人与非婚男子发生私情);养奸(使奸邪得以滋长)

    (15) 贮藏 。如:养羞(把食物贮藏起来)

    (16) 隐,隐蔽 。如:养晦(隐居匿藏以等待时机)

    形容词

    (1) 由非亲生父母的人养育的 。如:养娘(指乳母或婢女);养爷(扶养自己长大的男仆)

    (2) 通“痒”。皮肤受刺激,产生欲搔的感觉

    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荀子·荣辱》。杨倞注:“养与痒同。”

    疾、养、凔、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荀子·正名》

    名词

    英文翻译

    raise, rear, bring up; support

    方言集汇

    ◎ 粤语:joeng5

    宋本广韵

    [qi]
    部首: 426
    笔画: 4
    五笔: RNB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MN
    四角: 800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方言集汇

    ◎ 粤语:he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旣微開去聲開口三等khioih/qioykʰĭ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