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典礼
(1) 隆重地举行的仪式
词语解释
制度礼仪。
《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 羲文 之《易》, 虞 夏 之《书》,歷 公旦 之典礼,览 仲尼 之《春秋》。” 宋 司马光 《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元典章·兵部三·铺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
指某些隆重仪式。
《清史稿·礼志八》:“二月, 文华殿 成,举行典礼。” 赵树理 《登记》四:“隔了一天,区公所通知村公所,说 小晚 和 艾艾 的婚姻是模范婚姻,要村里把结婚的日期报一下,到那时候区里的干部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
掌管礼仪。
《孔子家语·五帝德》:“﹝ 帝尧 ﹞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伯夷 典礼, 夔 龙 典乐。”《史记·郑世家》:“夫 齐 , 姜 姓, 伯夷 之后也, 伯夷 佐 尧 典礼。”
指掌管礼仪之官。
周 时为太史。《礼记·王制》:“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孔颖达 疏:“典礼之官,於 周 则太史也。”
引证解释
⒈ 制度礼仪。
引《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羲文之《易》, 虞夏之《书》,歷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
宋司马光《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
《元典章·兵部三·铺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
⒉ 指某些隆重仪式。
引《清史稿·礼志八》:“二月, 文华殿成,举行典礼。”
赵树理《登记》四:“隔了一天,区公所通知村公所,说小晚和艾艾的婚姻是模范婚姻,要村里把结婚的日期报一下,到那时候区里的干部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
⒊ 掌管礼仪。
引《孔子家语·五帝德》:“﹝帝尧﹞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伯夷典礼, 夔龙典乐。”
《史记·郑世家》:“夫齐,姜姓, 伯夷之后也, 伯夷佐尧典礼。”
⒋ 指掌管礼仪之官。 周时为太史。
引《礼记·王制》:“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孔颖达疏:“典礼之官,於周则太史也。”
典礼的国语词典
公开且庄重的仪式。
如:「每年元旦,总统府前都会举行升旗典礼。」
典礼的网络释义
典礼
典礼 (汉语词汇)
近义词
典礼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2) 同本义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
典,经也。——《尔雅·释言》
不可为典要。——《易·系辞》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丘迟《与陈伯之书》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药典;字典;释典(佛经);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记载政典的文籍);典坟(《三坟》和《五典》的省称。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准则 。如:典型(常刑;常规);常典(常法);典要(不变的标准);典式(典范,法式)
(5) 法律;法规
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周礼·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为准则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规);典诰(古代文体名。典指常法;诰指诏令)
(7) 典礼,仪节 。如:盛典;开国大典;庆典(庆祝典礼);典重涂山(比喻典礼重要,规模宏大。相传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见诸侯的地方)
(8)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如: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
(9) 典章,法令制度。又称“典度” 。如:典则(典章法则);典册(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典律(典章律令)
动词
(1) 主持;主管
命汝典乐。——《书·尧典》
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论衡·命禄》
专典机密。——《三国志·吴仪传》
(2) 又如:典御(掌管统治);典诠(主持选拔);典守(主管、保管;看守);典历(掌管;经历)
(3) 抵押,旧时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朝回日日典春衣。——杜甫《曲江二首》
民间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金史·百官志》
(4) 又如:典东西;典地,典田(典当田地);典衣(典押衣服);典身钱(卖身钱)
形容词
庄重高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 。如:典畅(典雅通畅);典则俊雅(典雅庄重);典辞(典雅的文辞);典藻(典丽华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ien3 [东莞腔] den3 [客英字典] dien3 [宝安腔] den3 [梅县腔] dien3 [海陆丰腔] dien3 [客语拼音字汇] dian3 [台湾四县腔] dien3 [陆丰腔] t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典 | 多殄 | 端 | 先開 | 上聲 | 銑 | 開口四等 | 先 | 山 | tenx/teen | tʰie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示,从豊(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2) 同本义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脩五礼。——《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清· 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4) 表示敬意;尊敬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礼交(以礼相交接);礼待(以礼相待);礼陈(以礼陈说);礼新(礼待新来者)
(6) 礼拜,顶礼膜拜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
(7) 又如:礼揖(行礼作揖)
(8) 礼遇;厚待
礼天下之奇才。——宋· 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明· 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9) 又如:礼任(礼遇信任);礼异(特殊礼遇);礼案(掌管官妓乐籍的部门;亦作“乐案”。官妓乐籍档案)
名词
(1) 礼节
礼节甚倨。(傲慢。)——《史记》
(2) 又如:军礼(军人的礼节);回礼(回答别人的敬礼);礼闱(指会试。因由礼部主持,故称);礼宪(礼仪和法令);礼检(指合乎礼仪的品行);礼职(指有关礼仪之职务);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礼度(犹礼法。礼仪法度)
(3)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4) 又如: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5) 礼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6) 又如: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
(7) 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8) 又如: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9) 礼貌
则是无礼。——《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又
无礼则脱。
秦则无礼。
(11) 礼文;礼书
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礼记》注
(12) 又如: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13) 通“体”(
)。身体采葑采菲,无以下礼。——《韩诗外传·卷九》
(1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oi2(lói) [揭阳、潮阳]li2(lí)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禮 | 盧啓 | 來 | 齊開 | 上聲 | 薺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lex/lej | li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