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孤悲

tù sǐ gū bēi [tu si gu bei]

词语释义

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感到伤心。

引证解释

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感到伤心。

汉字详情

[tu]
部首: 207
笔画: 8
五笔: QKQY
五行:
吉凶:
仓颉: NAHI
四角: 27413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2) 同本义

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

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论衡·奇怪》

肃肃兔罝。——《诗·召南·兔置》

兔曰明视。——《礼记·曲礼》

兔走触株。——《韩非子·五蠹》

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3) 头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如:兔走乌飞(玉兔走,金乌飞。指日月的消长);兔角(佛教用语。比喻不可能有的事物);兔缺(称上嘴唇中裂的人);免脱(形容逃脱迅速);兔毛(亦指细嫩茶叶上的白毫,借指茶叶);兔纤(兔肉制成的食品,略似今之肉松);兔苑(兔园)

(4) 传说中的月中玉兔 。如:兔乌(玉兔、金乌的简称。指月和日。古代传说太阳中有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兔影(玉兔的影子);兔房(传说中玉兔捣药之屋。借指仙家药室);兔儿爷(月中的玉兔)

(5) 月亮的别称 。如:兔魄,兔轮,兔月(月亮的别名);兔钩(弯月);兔宫(月宫);兔起鸟沉(月出日落);兔辉(月光);兔阙(月宫);兔华(明月)

(6) 古代车制 。舆下方木,伏于毂上轴内两旁,用以承舆者。名伏兔,省称为兔

(7) 制笔的兔毫。借指毛笔 。如:兔毫,兔颖(用兔毛制成的笔);兔楮(笔和纸。犹言笔墨);兔翰(毛笔);兔管(毛笔的别称)

(8) 詈词 。如:兔强盗;兔崽子;兔毛大伯(土财主)

动词

捕兔,猎兔 。如:兔罟(捕兔的网)

英文翻译

rabbit, hare

方言集汇

◎ 粤语:tou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u5 [海陆丰腔] tu5 [客英字典] tu5 [宝安腔] tu5 [梅县腔] tu5 [东莞腔] tu5 [客语拼音字汇] tu4 [台湾四县腔] tu5 [陆丰腔] t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湯故去聲開口一等thoh/thuhtʰu
[si]
部首: 406
笔画: 6
五笔: GQXB
五行:
仓颉: MNP
四角: 10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 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 同本义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

(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

(6) 穷,尽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7) 拼死,拼命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

(9) 固守;抱着不放 。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形容词

(1) 死板,不灵活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

(3) 不可调和的 。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

(4) 不能通过的 。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

(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

(7) 表示爱怜的 。如:死丫头,你快过来

(8) 无用的。詈词 。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

副词

(1) 甚;极

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

(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

名词

(1) 死刑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尸体

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 主,主管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英文翻译

die; dead; death

方言集汇

◎ 粤语:sei2 si2
◎ 客家话:[东莞腔] si3 [宝安腔] si3 [客英字典] si3 [陆丰腔] si3 shi1 [梅县腔] si3 [海陆丰腔] si3 [客语拼音字汇] xi3 [台湾四县腔] si3 [沙头角腔] si3
◎ 潮州话:s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姊脂B開上聲開口三等脂Bsisiix/syy
[gu]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BR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NDHVO
四角: 124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2) 同本义

孤,无父也。——《说文》

如孤子。——《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

司民协孤终。——《国语·周语》

少伶俜而偏孤兮。——潘岳《寡妇赋》

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救灾患,宥孤寡。——《左传·昭公十四年》

备答曰:“ 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 刘荆州乎?—— 孔衍《汉魏春秋》

(3) 又如:孤驹(无母的小马);孤遗(无父母的子女);孤雏(失去母鸟的幼鸟)。又如:孤疾(孤儿和残疾人);六尺之孤(没有父亲的未成年的孩子);孤终(孤儿和死亡者);孤嫠(孤儿寡妇);孤撮(孤儿)。特指为国事而牺牲者的后代。如:遗孤

(4) 古代王侯的自称

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注:“人君谦称。”

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庄子·盗跖》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战国策·齐策》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又如:称孤道寡;孤家(古代君王、诸候的自称)

形容词

(1) 单独;孤独

孤,独也。——《广雅·释诂三》

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

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宋· 苏洵《六国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使至塞上》

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孤冷(孤独冷清);孤孤恓恓(孤独恓惶);孤恓(孤独不安);孤桩桩(孤零零站着);孤贫(孤独穷困)

(3) 孤高

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唐· 孟郊《连州吟》

(4) 又如:孤风(孤高的风度、品格);孤直(孤高耿直);孤特(孤高;特出);孤梗(孤高刚直);孤逸(孤高洒脱);孤清(孤高而清静)

(5) 独特

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唐· 李商隐《安平公》

(6) 又如:孤音(独特的音律;孤独的声音);孤艳(指独秀的花);孤韵(独特的风格;超凡的韵律);孤怀(孤高的情操)

动词

(1) 负,负恩,背弃恩德

孤,负也。毛曰:凡孤负之孤当作孤。俗作辜,非。——《康熙字典》

陵虽孤恩, 汉亦负德。—— 汉· 李陵《答苏武书》

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孤负重恩,衔恨黄泉。——《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终无纯固之节,必有孤负之心。——《魏书·袁翻传》

(2) 又如:孤恩(负恩,背弃恩德)

(3) 孤立于

是以主孤于上而臣党于下。——《韩非子·奸劫弑臣》

英文翻译

orphan, fatherless; solitary

方言集汇

◎ 粤语:g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1 [海陆丰腔] gu1 [梅县腔] gu1 gu2 [宝安腔] gu1 [客语拼音字汇] gu1 [东莞腔] gu1 [客英字典] gu1 [陆丰腔] gu1 [台湾四县腔] g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胡平聲開口一等ko/kuku
bēi [bei]
部首: 440
笔画: 12
五笔: DJD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YP
四角: 11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2) 同本义

悲,痛也。——《说文》

悲,伤也。——《广雅》

忧心且悲。——《诗·小雅·鼓钟》

我心伤悲。——《诗·召南·草虫》

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

至于悲谷。——《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晋· 干宝《搜神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悲怆(悲伤);悲怨(悲痛怨恨);悲惋(悲伤惋惜);悲吟(悲伤哀叹);悲忧(悲伤忧虑);悲郁(悲伤忧郁);悲涕(悲痛的眼泪);悲哭(悲痛号哭);悲怒(悲痛愤怒);悲疚(悲痛);悲戚(悲痛忧伤);悲恻(悲痛)

(4) 悲哀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悲雨(因悲哀而泪下如雨);悲哽(悲哀哽咽)

(6) 悲壮;悲凉

戍角悲吟。——宋· 姜夔《扬州慢》

(7) 又如:悲角(悲壮的号角声);悲风(凄厉的风声);悲默(忧伤沉默)

(8) 悲愤

余闻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动词

(1) 眷念;怅望

游子悲故乡。——《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

(2) 又如:悲思(思念,怅念)

(3) 哀怜;怜悯

悲予志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余悲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感叹,慨叹

悲哉世也。——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可悲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吕氏春秋·察今》

名词

(1) 悲哀,伤心。如:悲喜交集;悲欢离合

(2) 悲叹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佛教语,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4) 苦

吾于佗文不知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唫累日,仅能成篇。——宋· 胡仔《杜少陵三》

英文翻译

sorrow, grief; sorry, sad

方言集汇

◎ 粤语:be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1 bui1 [梅县腔] bi1 bui1 [陆丰腔] bui1 [客英字典] bui1 [东莞腔] bu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宝安腔] bui1 [台湾四县腔] bi1 b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眉脂B開平聲開口三等脂Bpii/py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