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

rú yǎ [ ru ya]
注音 ㄖㄨˊ 一ㄚˇ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儒雅 rúyǎ

(1) 风度温文尔雅

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汉书·张敞传》
cultured;genteel

词语解释

  1. 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书>序》:“ 汉 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庠塾大启,儒雅云集。” 宋 沉端节 《念奴娇》词:“千里江山供胜践,尊俎延登儒雅。” 清 孙枝蔚 《与客赴张果老崖》诗:“诸君年皆长,我齿犹少者,坐次反推让,此意尊儒雅。”

  2. 谓学问渊博。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是时制度多闕,诸儒议封禪之事,及得精於诵读者,其制始定。而 固 独以儒雅称之,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 愚山 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 荔裳 则全学晚 唐 无深厚之力。”

  3. 指儒术。

    《汉书·公孙弘等传赞》:“ 汉 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 公孙弘 、 董仲舒 、 儿宽 ;篤行则 不建 、 不庆 。”《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颜氏 之先,本乎 邹 、 鲁 ,或分入 齐 ,世以儒雅为业,编在书记。”

  4. 谓风度温文尔雅。

    《北齐书·封隆之传》:“ 子绣 外貌儒雅,而侠气难忤。” 鲁迅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5. 谓优柔寡断。

    《南史·齐武帝诸子论》:“ 子良 物望所集,失在儒雅,当断不断,以及於灾。”

  6. 风雅。

    清 孙枝蔚 《清明日饮程昆仑署中》:“不为使君儒雅剧,何繇共对烛花红。”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善音乐,能鼓琴瑟,吹笙箫,甚至于可以作曲谱歌,是个儒雅的皇帝。”

  7. 典雅;优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其十志该富,讚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引证解释

⒈ 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书>序》:“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
《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南朝梁沉约《齐武帝谥议》:“庠塾大启,儒雅云集。”
宋沉端节《念奴娇》词:“千里江山供胜践,尊俎延登儒雅。”
清孙枝蔚《与客赴张果老崖》诗:“诸君年皆长,我齿犹少者,坐次反推让,此意尊儒雅。”

⒉ 谓学问渊博。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是时制度多闕,诸儒议封禪之事,及得精於诵读者,其制始定。而固独以儒雅称之,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愚山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 荔裳则全学晚唐无深厚之力。”

⒊ 指儒术。

《汉书·公孙弘等传赞》:“汉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 ;篤行则不建、不庆。”
《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録。”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编在书记。”

⒋ 谓风度温文尔雅。

《北齐书·封隆之传》:“子绣外貌儒雅,而侠气难忤。”
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⒌ 谓优柔寡断。

《南史·齐武帝诸子论》:“子良物望所集,失在儒雅,当断不断,以及於灾。”

⒍ 风雅。

清孙枝蔚《清明日饮程昆仑署中》:“不为使君儒雅剧,何繇共对烛花红。”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善音乐,能鼓琴瑟,吹笙箫,甚至于可以作曲谱歌,是个儒雅的皇帝。”

⒎ 典雅;优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其十志该富,讚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儒雅的国语词典

学养深厚,气度雍容。

儒雅的网络释义

儒雅

  • 儒雅(rú yǎ),谓风度温文尔雅,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也指学问渊博;风雅;典雅;优雅等。
  • 语出《<书>序》:“ 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
  • 儒雅的翻译

    英语: scholarly, refined, cultured, courteous
    法语: érudit, raffiné, cultivé, courtois

    儒雅造句

    王先生看来衣冠楚楚,举止温文儒雅。
    一点一滴,汇成滔滔大海;一言一语,吐露儒雅芳华;一草一木,折射菩提善心;一取一舍,成就民族大义;一笔一划,传递真诚友谊;祝你快乐每一分每一秒,幸福一生一世!
    这男子穿着淡紫色的锦袍,戴着朱红色头巾,颌下蓄须,风流儒雅,看起来三十出头的样子。
    在祖庙的活动上初见黄源德,瘦削的外表,文质彬彬的言谈,文人气盛于武士风,与记者交谈显得相当腼腆,确实颇有十三姨口中黄飞鸿的儒雅风范。
    展凌熹一进正厅,就发现原来厅内有客人,是一位大约二十岁左右,儒雅风流的白衫公子,他也没什么兴趣仔细打量对方,直接走到魏严正身旁站定。
    一个儒服青年从堂门口走了进来,白衣如雪,雅量高致,眉宇间倒与二郎有七分相似,这份儒雅脱俗的翩翩风度甩了弟弟九万里。
    王凤吟小姐文静贤淑,琴棋书画皆通,長得端庄秀美,举止仪态万方,春心想往的是书上、戏中的翩翩少年,儒雅而英俊,根本看不上粗鲁年长的李旅长。
    一块白玉,一袭白衣,一种凤啸九天的武功,这个率性女子,在江湖和家国之间摇摆;一块黑玉,一袭黑衣,一颗处处算计的心,这个儒雅男子,在天下和爱人间徘徊,他们将如何下完这盘命里的残局?倾泠月。
    一幕幕满室书香、开窗幽绿的场景,一位位儒雅可掬、忧国恤民的学者,一次次情理融通、感悟激生的谈心。
    周欣雯看着扬成风,她如何地挑剔,也不得不承认,眼前的杨成风今天表现的非常地优秀,气质高雅,风度翩翩,直有说不尽的儒雅风流,闲适飘逸。
    平常温文儒雅的他,竟然可以使出跆拳吓走歹徒,当下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在这扭转的过程中,她遇见了一个又一个奇男子,或温文儒雅、或腹黑狡黠、或豪情直率、或貌美俊朗。
    席间,李济平高谈阔论,似乎儒雅风流。
    坐定,展开一份朋友来信,暗黄的信笺纸,深红的竖行线,漂亮的毛笔字,写这信的朋友,熟读经史子集,想他一定是儒雅,如玉树临风的。
    由于金社长在此探班活动中温文儒雅的外型,点燃了社员们内心的热情,为此他们长期失眠,纷纷得了黑眼圈。
    他依靠非凡的智慧,超越冷酷的仁爱,儒雅风流的淡静,主宰沉浮。
    坐在记者面前的武广华,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型医生,一双修长的双手透露了他的专长:心外科专家。
    在长期的笔墨生涯中,杨东宁厚古崇今,兼收并蓄,形成了凝练儒雅、俊逸秀朗的书风。
    机灵儒雅张逸杰演绎“萌版”武敦儒。
    不待老者回话,旁边又站起两个青年,一个儒雅风流,头扎公子巾,手挥白纸扇,一幅书生模样。

    汉字详情

    [ru]
    部首: 221
    笔画: 16
    五笔: WF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MBB
    四角: 21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形容词

    (1) 通“懦”。懦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英文翻译

    Confucian scholar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ji3 [海陆丰腔] ri2 [宝安腔] j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人朱平聲合口三等njyo/runʑĭu
    [ya]
    部首: 811
    笔画: 12
    五笔: AH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MHOG
    四角: 70215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牙声。从隹( zhuī),与鸟有关。( )本义:鸟名,乌鸦的一种。《说文》:“楚乌也。”)

    (2) 正确;合乎规范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毛诗序》

    文章尔雅。——《史记·三王世家》。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礼乐》。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諝,后又借雅为諝也。风,讽也。雅,諝也,颂,诵也。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荀子·荣辱》。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指儒家经典之学)

    (4) 高尚;美好

    张耳雅游。——《史记·张耳陈馀传》

    忽忘雅素。——《汉书·张禹传》

    雅步擢纤腰。——《陆云诗》。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

    (5) 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

    (6) 尊敬他人的敬辞 。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

    副词

    (1) 素常;向来

    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叹。——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雅好(平素所喜好);雅志(平素的志向);雅尚(平素的喜好);子所雅;善雅鼓琴

    (3) 表示程度很甚,相当于“很”、“极”

    帝雅重瑞名。——《明史》

    (4) 又如:雅重(甚为敬重)

    名词

    (1) 平素的交情

    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

    (2) 又如:同朝之雅;同寅之雅;雅素(故旧的情谊);雅故(故交,旧友)

    (3) 《诗经》中六义之一

    古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诗序》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宋· 郑樵《通志》总序

    (4) 训诂中多有名雅的书

    《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释名》

    (5) 又如:《尔雅》;《广雅》;《通雅》

    (6) 姓

    英文翻译

    elegant, graceful, refined

    方言集汇

    ◎ 粤语:aa1 ngaa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a1 nga3 [陆丰腔] nga1 [沙头角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3 [客英字典] nga3 [台湾四县腔] nga1 nga3 [梅县腔] nga1 [宝安腔] nga3 [东莞腔] nga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五下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ŋangrax/ngeaa

    儒雅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