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保障
(1) 保护(权利、生命、财产等),使不受侵害
(2) 确保;保证做到
(3) 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词语解释
起保护防卫作用的事物。
《左传·定公十二年》:“且 成 , 孟氏 之保障也;无 成 ,是无 孟氏 也。”《三国志·吴志·孙静传》:“ 坚 始举事, 静 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三月二十八号》:“可是我又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没有他,我就失掉一切生活意义的保障了。”
特指供防御戍守的军事建筑物。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隋 主患之,敕缘边脩保障,峻长城,命上柱国 武威 阴寿 镇 幽州 。”
保护,保卫。
宋 叶适 《守御录》:“不惟郡人当安不忘危,且使无寓人,修墙屋,犹知任拒守之责,而况於保障扞御之臣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金形势》:“然 建炎 之初, 河北 尚为 宋 守, 河南 淮 右坚城数十,自相保障。”
保证。
毛泽东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引证解释
⒈ 起保护防卫作用的事物。
引《左传·定公十二年》:“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
《三国志·吴志·孙静传》:“坚始举事, 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三月二十八号》:“可是我又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没有他,我就失掉一切生活意义的保障了。”
⒉ 特指供防御戍守的军事建筑物。
引《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隋主患之,敕缘边脩保障,峻长城,命上柱国武威阴寿镇幽州。”
⒊ 保护,保卫。
引宋叶适《守御录》:“不惟郡人当安不忘危,且使无寓人,修墙屋,犹知任拒守之责,而况於保障扞御之臣乎!”
清昭槤《啸亭杂录·宋金形势》:“然建炎之初, 河北尚为宋守, 河南淮右坚城数十,自相保障。”
⒋ 保证。
引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保障的国语词典
保护、屏障。
保障的网络释义
保障 (词汇)
保障的翻译
保障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2) 同本义
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唐兰《殷墟文字记》
(3) 护养;育
保,养也。——《说文》
若保赤子。——《书·康诰》
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长之养之,如保赤子。——《荀子·议兵》
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孟子·藤文公上》
(4) 又如:保艾(安养;养育);保赤(抚育幼孩)
(5) 保佑
天地格保。——《书·召诰》
(6) 又如:保佐(保佑;佐助);保禳(祈祷消除灾祸)
(7) 保护;保全;守住
父子相保全。——《淮南子·人间训》
少有强者不可保。——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有朕位几不保。——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保銮(保护天子的亲近卫士);保固(保卫固守);保身(保全身体)
(9) 保持
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
(10) 又如:保值(保持价值);保光(保持并发扬光大)
(11) 保证;担保
保为将军破之。——《资治通鉴》
(12) 又如:保修(保养修理);旱涝保收;保官(担任保护职能的官员)
(13) 占有;拥有
虽慈父不能保其子。——晁错《论贵粟疏》
(14) 又如:保据(占据);保宁(保有并使之安宁)
(15) 保举;保荐
都保你二位做大官。——《水浒传》
(16) 又如:保题议叙(写奏本保荐有功人员);保题(向上推荐);保案(保举下属的文件)
(17) 依靠;仗持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左传·僖公二十年》
(18) 又如:保山(依山固守);保栖(据山以守)
名词
(1) 保育幼儿的妇女
国君世子生,…保受,乃负之。——《礼记·内则》
(2) 通“緥”。保护婴儿的包裹衣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礼记·月令》
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汉书·桓郁传》
(3) 作保证的人
然后导以取保。——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作保;觅保;保山(媒人;保人);保中(在债务关系中居中担保的人)
(5) 服务人员 。如:酒保
(6) 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如:保正甲长(一保之头叫“保正”;一甲之长叫“甲长”)
(7) 小城(此义后来写作“堡”)
南山是保。——《诗·大雅·崧高》
焚我郊保。——《左传·襄公八年》
战于郎。 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礼记·檀弓下》
所过之邑(城市),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庄子·盗跖》
(8) 通“宝”。珍贵之物
展九鼎保玉。——《史记·周本纪》
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淮南子·俶真》
(9)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u3 [海陆丰腔] bo3 bau3 [客英字典] bau3 [陆丰腔] bo3 [客语拼音字汇] bau3 bo3 [台湾四县腔] bo3 bau3 [沙头角腔] bau3 [东莞腔] bau3 [宝安腔] bau3
◎ 潮州话:bo2 bao2 (pó pá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寶 | 博抱 | 幫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pɑu | paux/pav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阜,章声。阜,土山。从阜,与高下、险阻有关。本义:阻塞,阻隔)
(2) 同本义
障,隔也。——《说文》
蕃隔曰障。——《通俗文》
陂障九泽。——《国语·周语》
障大泽。——《左传·昭公元年》。服注:“陂障其水也。”
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吕氏春秋》
(3) 又如:障翼(遮挡掩护);障距(阻隔,壅蔽);障塞(阻塞不通);障隔(阻隔)
(4) 阻挡;拒绝
令而不行,谓之障。——《管子》
(5) 又如:障海(阻挡水流入海);障壅(阻挡);障遏(阻挡,阻止);障害(阻碍,妨碍);障故(障碍变故)
(6) 遮挡;遮蔽
而障之以手。——《淮南子·精神》。注:“蔽也。”
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南齐书·刘祥传》
障隙处。——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7) 又如:障日(遮蔽太阳);障覆(遮蔽覆盖);障蔽(遮蔽;遮盖);障袂(扬袖遮日);障庇(遮蔽庇护);障袖(以袖遮面)
(8) 佛教用语。烦恼
能碍圣道,说以为障。——《大乘义章》
(9) 又如:障恼(烦恼);障难(烦恼苦难);障盖(烦恼)
名词
(1) 古时边塞上险要处用以防捍寇盗而另筑的小城
障,小城也。——《苍颉篇》
为置吏筑障。——《汉书·朝鲜王满传》
居一障间。——《史记·酷吏传》。正义:“谓塞上要险之处。”
逾岷越障。—— 祢衡《鹦鹉赋》
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班彪《北征赋》
(2) 又如:障隧(边塞上的烽火台);障堡(边塞险要处的城堡)
(3) 遮蔽物 。如:路障;障泥(马鞯。因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故称);声障;风障;屏障;热障;障壁(屏障;墙壁);障扇(长柄扇);障面(折扇的别称)
(4) 步障,布帷或屏风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唐· 白居易《胡旋女》
(5) 又如:障幕(帷幕)
(6) 幛子 ,上面题有文字或画有图画的整幅绸布
出地标图,临流写障。——唐· 李庾《东都赋》
手提新画青松障。——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ong5 [客英字典] zhong5 [客语拼音字汇] zong4 [梅县腔] zhong1 [陆丰腔] zhong5 [东莞腔] zong5 [台湾四县腔] zong5 [宝安腔] z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章 | 諸良 | 章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cjang/tjang | tɕĭ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