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史
词语释义
指有所袒护多作谀辞的历史记载。
词语解释
指有所袒护多作谀辞的历史记载。
《宋史·陆佃传》:“以修撰《神宗实録》,徙礼部。数与史官 范祖禹 、 黄庭坚 争辩,大要多是 安石 ,为之晦隐。 庭坚 曰:‘如公言,盖佞史也。’”
引证解释
⒈ 指有所袒护多作谀辞的历史记载。 《宋史·陆佃传》:“以修撰《神宗实録》,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
引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
佞史的国语词典
用以讥讽史书或史家的纪事带有太多阿谀的文词。
佞史的网络释义
佞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佞,巧谄高材也。——《说文》
佞,巧也。——《广雅》
佞,谄也。——《韩诗外传》
佞之见佞,果丧其田。——《国语·晋语》
为人佞巧。——《史记·周本纪》
以邪导人谓之佞。——《盐铁论·刺议》
焉用佞。——《论语·公冶长》
非佞折狱,惟良折狱。——《书·吕刑》
非佞誉诬谀之徒。——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 又如:佞王(奸佞);佞巧(谄佞巧诈);佞感(谄佞,媚惑);佞道(谄佞邪恶之术);佞兑(谄谀取悦);佞禄(以谄谀取媚而获得利禄);佞色(谄媚的表情);佞恶(谄媚邪恶);佞口(谗佞人之口;利口;巧嘴);佞舌(巧嘴;巧舌);佞言(逢迎讨好的话);佞给(巧言善辩);佞慧(善于阿谀奉承而又狡黠)
名词
(1) 巧言谄媚的人
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英烈传》
(2) 又如:奸佞
形容词
(1) 有才智
寡人不佞。——《左传·成公十三年》
(2) 又如:不佞(没有才智,多用为谦词)
(3) 伪善的
佞哀诈立,实非本怀。——《北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in5 [东莞腔] len2 [客英字典] nin5 [宝安腔] lin5 [海陆丰腔] nin6 [陆丰腔] nin5 [台湾四县腔] nin5 [客语拼音字汇] nin4
◎ 潮州话:罗英6(令)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寗 | 乃定 | 泥 | 青開 | 去聲 | 徑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nengh/nenq | nie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
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
史载笔。——《礼记·曲礼》
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 史册,历史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 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9) 古代官府的佐吏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0)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1) 画师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2)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3 [台湾四县腔] sii3 [沙头角腔] su5 [东莞腔] su3 [梅县腔] se3 [宝安腔] su3 [客英字典] sii3 [客语拼音字汇] si3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史 | 踈士 | 生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srix/shiio | ʃĭ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