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众望所归
(1) 众人一致希望归向于某人,多指某人受到大家信任,希望其主持某项工作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陆游《贺礼部曾侍郎启》:“所养既厚,万钧亦何足言;众望所归,九迁犹以为缓。”
成语辨析
众望所归和“人心所向”;都可表示“群众一致拥护”的意思。但众望所归多用于人;“人心所向”一般用于事;不用于人。
成语用法
众望所归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引证解释
⒈ 见“众望攸归”。
众望所归的国语词典
深得众人拥护、爱戴。《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政。」也作「众望所积」、「众望所依」、「众望攸归」、「众望有归」。
众望所归的网络释义
众望所归
众望所归的翻译
众望所归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2) 同本义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名词
(1) 视野,视力所及 。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三月之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介词
(1) ∶向,对着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ong5 [海陆丰腔] mong6 [客英字典] mong5 [宝安腔] mong3 [东莞腔] mong3 [沙头角腔] mong5 [客语拼音字汇] mong4 vong4 [陆丰腔] mong6 [台湾四县腔] m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亡 | 武方 | 明 | 陽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三等 | 宕 | 陽 | mĭwaŋ | myang/mv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
)本义:伐木声)(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4) 道理;方法 。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所解的义理)
(5) 地方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6)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7) 着落;结果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清· 黄宗羲《原君》
助词
(1) 表示结构
(2)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
(4) 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史记》
(5) 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试。——《列子》
(6) 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
(8)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
(9) 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量词
(1)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如:有房两所
(2) 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
(3) 用于建筑物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副词
(1) 尚,还
江陵去 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乐府诗集》
(2) 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代词
(1) 这,此 。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若,如果 。如:所不(誓词。假使不)
形容词
(1) 一切,所有 。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2)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3) 许多的,多种的
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
(4) 可以的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o3 [沙头角腔] so3 [客英字典] so3 [海陆丰腔] so3 [客语拼音字汇] so3 [东莞腔] so3 [陆丰腔] so3 [宝安腔] so3 [台湾四县腔] so3
◎ 潮州话:so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所 | 踈舉 | 生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sriox/shvv | ʃĭo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2)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归曰来归。——《公羊传》
(4) 又如: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归宗(出嫁女子回归娘家)。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弃回家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5) 返回,回来
归,返也。——《广雅》
明公归自王。——西周金文《矢(
)令彝》分兵断其归津。——《资治通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
主人忘归客不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归槽(回家);归升(回归天界);归朝(回朝);归本(返回农耕);归沐(回家洗沐)
(7) 归还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8) 又如:归事(交还政权);归元(归还人头);归俗(还俗);归业(回复原来的正业)
(9) 辞官回家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 又如:归耕(辞官归里);归老(辞官返回故里养老);归休(辞官退休);归卧(归林。辞官还乡);归道(辞谢师职)
(11) 死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归道山(死亡);归阴(死);归土(埋死人于土中);归休(死去);归神(归天。旧指离开人世,回归神位)
(13) 投案自首 。如:归诚(归服投诚);归首(归降,自首投案);归命(归顺,顺从);归奉王朔(归顺朝廷)
(14) 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樊将军以贫困来归 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清· 黄宗羲《原君》
(15) 又如:归注(汇合)
(16) 趋向;归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归止(归着,归宿);归一(一样);归市(涌向集市);殊途同归
(18) 用在重叠动词间,表示不相干或无结果。如:玩笑归玩笑,事情可得认真去办
(19) 结算
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儒林外史》
(20) 通“馈”(
)。饷,赠送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
(21) 又如:归衣(赠送衣服)
名词
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如:九归
形容词
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wu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