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吏

shū lì [ shu li]
繁体 書吏
注音 ㄕㄨ ㄌ一ˋ

词语释义

承办文书的吏员。

词语解释

  1. 承办文书的吏员。

    《汉书·游侠传·陈遵》:“ 遵 冯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李公佐 大历 中在 庐州 ,有书吏 王庚 请假归,夜行郭外,忽值引騶呵辟,书吏遽映大树窥之,且怪此无尊官也。”《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陈勋 ﹞闻真君传授 吴猛 道法,今治 旌阳 ,恩乃百姓,遂来拜謁,愿投案下,充为书吏,使朝夕得领玄教。”《红楼梦》第八六回:“监里提出 薛蟠 ,刑房书吏俱一一点名。” 刘师培 《论新政为民病之根》:“凡狱讼征科诸巨事,其有舞文曲法者,必绅耆为之通关节,书吏为之做爪牙。”

引证解释

⒈ 承办文书的吏员。

《汉书·游侠传·陈遵》:“遵冯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李公佐大历中在庐州,有书吏王庚请假归,夜行郭外,忽值引騶呵辟,书吏遽映大树窥之,且怪此无尊官也。”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陈勋﹞闻真君传授吴猛道法,今治旌阳,恩乃百姓,遂来拜謁,愿投案下,充为书吏,使朝夕得领玄教。”
《红楼梦》第八六回:“监里提出薛蟠,刑房书吏俱一一点名。”
刘师培《论新政为民病之根》:“凡狱讼征科诸巨事,其有舞文曲法者,必绅耆为之通关节,书吏为之做爪牙。”

书吏的网络释义

书吏

  • 清内外各官署吏员总称,在朝廷各机构者称部办。秉承主官意旨,承办公事。属雇员性质往往父子师徒相传为业。
  • 书吏造句

    从事文牍拟制、收发和管理的书吏,上下其手,舞文弄法,捞取好处是他们一贯的做法。
    书吏见包拯盘根问底,心里有点发慌,吞吞吐吐地说实收……五百块。
    协台衙门里,还是那间公事房,只是外间的公案前坐着一个新来的书吏。
    知县见尸格已被书吏改轻,也不驳诘。
    唐书吏,将卷宗给知府大人拿上来!
    我的刑律还不错,所以,我是希望进刑房当书吏的。
    掌礼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笔帖式、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极。
    韦小宝拿起一件珠宝一看,写单的书吏便在单上将这件珠宝一笔划去,表示鳌拜府中从无此物。
    却说小闺女的大姐,聘与偏关一书吏之子。
    而其尤桀黠者,则进而为院司之书吏,以掣州县之权,上之人明知其为天下之大害而不能去也。
    对于《洗冤集录》里的技能,他也基本能掌握,同时紫诺当书吏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那书吏盘算得与太爷作伐,既可毁坏穷放羊小子给外父过继为儿,不能独霸家业,自己又可与太爷结为连襟近亲,它日讨取便宜。
    田存善,为抗鼠疫事,征辟五城兵马司书吏宋弘业。
    伍炳亮从做木工学徒开始,踏着时代的步伐一路走来,现在成了成功的老板、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颇有官到尚书吏到都的景象”,欣欣自得是自然的事。
    陋规的索取者主要是书吏和衙役,其存在及泛滥的原因比较复杂,给清代基层司法和地方民情造成了恶劣影响。
    清代轶闻》中有则故事说,嘉庆年间工部有一书吏通过私镌假印,冒支国帑白银达十万余两。
    学者邢义田指出,除了篆或隶,一般初为文书吏者,在任职以后无疑还需要学习草书。

    汉字详情

    shū [sh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NNH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DS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book, letter, document; writ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

    [li]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GKQI
    五行:
    仓颉: JLK
    四角: 500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2)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吏,治人者也。——《说文》

    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景帝纪》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吏者,民之所悬命也。——《管子·朋法》

    王使委于三吏。——《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

    百吏庶民。——《国语·周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韩诗外传》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吏势(官吏的权势力量);吏议(官吏商讨政事;处分官吏;拟议定罪);吏司(管理司法案牍的官);吏兵(官吏和士兵);吏舍(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汉以后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

    (4) 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5) 又如:吏目(八九品小官。又指地位在御医之下的一般医生);吏员(古代地方官府的小吏);胥吏(小官吏);狱吏(旧时管理监狱的小官)

    (6) 吏部狱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班固《汉书》

    (7) 姓

    动词

    (1) 治理;为官

    夫吏者,理也。——《汉书·王莽传下》

    是为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宋之问《蓝田山庄》

    (2) 又如:吏才(为政的才能);吏方(为政的方略);吏道(官吏处理政务之道);吏隐(闲居下级官位);吏材(为政的才干)

    英文翻译

    government official, magist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l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5 [陆丰腔] li6 [梅县腔] li5 [东莞腔] li3 [客英字典] li5 [宝安腔]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4 [海陆丰腔] li6 [台湾四县腔] li5
    ◎ 潮州话:l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置去聲開口三等lĭəlih/l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