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

yì yǒng [ yi yong]
繁体 義勇
注音 一ˋ ㄩㄥˇ

词语释义

义勇 yìyǒng

(1) 为正义事业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义勇军
fighting for justice

词语解释

  1. 见义勇为的精神。

    《汉书·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前 朝邑 尉 刘幽求 忠贞贯日,义勇横秋。”

  2. 指义勇的人。

    《后汉书·张酺传》:“ 酺 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彊。”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尚念一军之中,岂无义勇?”

  3. 南北朝 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

    《周书·贺拔胜传》:“率州里豪杰 舆珍 、 念贤 、 乙弗库根 、 尉迟真檀 等,招集义勇,袭杀 可孤 。” 宋 代称乡兵为义勇。《宋史·兵志五》:“时有欲以义勇代正兵者, 曾公亮 以为置义勇、弓手,渐可以省正兵。”

  4. 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如:义勇呼声震天,敌兵闻风丧胆。

引证解释

⒈ 见义勇为的精神。

《汉书·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
宋王谠《唐语林·夙慧》:“前朝邑尉刘幽求忠贞贯日,义勇横秋。”

⒉ 指义勇的人。

《后汉书·张酺传》:“酺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彊。”
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尚念一军之中,岂无义勇?”

⒊ 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

《周书·贺拔胜传》:“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招集义勇,袭杀可孤。”
宋代称乡兵为义勇。 《宋史·兵志五》:“时有欲以义勇代正兵者, 曾公亮以为置义勇、弓手,渐可以省正兵。”

⒋ 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如:义勇呼声震天,敌兵闻风丧胆。

义勇的国语词典

见义勇为。

义勇的网络释义

义勇

  • 义勇:汉语词汇
  • 义勇:蔡集镇古称
  • 义勇 (汉语词汇)

  • 义勇,汉语词汇。
  • 拼音:yì yǒng
  • 释义:1、指见义勇为的精神;2、义勇的人。3. 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4. 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 义勇造句

    大家在了解到他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见义勇为的小华徒手制服了持刀的歹徒,将赃物还给了受害人。
    伴随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院长嘱托护士要好好照应受伤的见义勇为者。
    他那见义勇为的事迹,赢得人民的钦佩和赞扬。
    此等见义勇为之事,怎能让人不为之心动呢?
    他那见义勇为的精神真让人钦佩!
    被救者的家属对他的见义勇为行为感激涕零。
    黄泽榆真是一个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好同学。
    我们单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志。
    人们自发来到医院,探望那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见义勇为,法律界定,法律属性,救济机制,立法完善。
    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我激动万分。
    一位青年见义勇为,受到政府的表扬。
    他不但见义勇为,而且还扶危济困。
    当年,聂耳怀着满腔的激情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
    现在的好心人不少,但真见义勇为的却是披沙拣金。
    李伟见义勇为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倘若见死不救是出自于自保的不安全感,害怕救人有可能带来麻烦,那么如何在制度上给见义勇为者卸下心理的负担,免却事后的可能麻烦,法律当有个明确的引导。

    汉字详情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

    yǒng [yong]
    部首: 217
    笔画: 9
    五笔: CEL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BKS
    四角: 174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 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2) 同本义

    勇,气也。——《说文》

    无拳无勇。——《诗·小雅·巧言》

    尔勇伊何。

    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经上》

    勇,文之帅也。——《国语·周语》

    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勇于就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若素名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兴甚勇。——《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勇而多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忠勇(忠诚而勇敢);英勇(勇敢出众);勇悍(勇敢强悍);勇烈(勇敢猛烈);勇夫(勇敢的人);勇功(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勇沉(勇敢沉着);勇果(勇敢果断)

    (4) 勇猛;凶猛

    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庄子》

    勇,天下之凶德也。——《吕氏春秋·论威》

    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三国志》

    (5) 又如:神勇(形容人非常勇猛);骁勇(勇猛);勇鸷(勇猛强悍)

    名词

    (1) 勇气,勇力

    可使有勇。——《论语·先进》

    勇冠三军。——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其勇过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清代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也泛指士兵 。如:乡勇;勇丁(清代地方招募的士兵);游勇(指失去统属的士兵)

    (3) 姓

    英文翻译

    brave, courageous, fierce

    方言集汇

    ◎ 粤语:jung5 jung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ung3 [宝安腔] jung3 [梅县腔] jung3 [海陆丰腔] rung3 [客英字典] jung3 [台湾四县腔] jung3 [客语拼音字汇] yung3 [陆丰腔] jung3 [东莞腔] jung3
    ◎ 潮州话:i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余隴上聲開口三等jĭwoŋjyungx/jv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