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不当

jǔ cuò bù dàng [ ju cuo bu dang]
繁体 舉措不當
注音 ㄐㄨˇ ㄘㄨㄛˋ ㄅㄨˋ ㄉㄤ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管子 禁藏》:“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举措不当的网络释义

举措不当

  • 【名称】:举措不当
  • 【拼音】:jǔ cuò bù dàng
  • 【解释】: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 【出处】:《管子·禁藏》:“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 【示例】:金庸《天龙八部》第四十九章:“倘若说他举措不当,劝谏几句,他便要大发脾气,罢官的罢官,放逐的放逐。”
  • 汉字详情

    [ju]
    部首: 108
    笔画: 9
    五笔: IW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CQ
    四角: 905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 )声。本义:双手托物)

    (2)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4)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6) 飞,飞起;飘动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

    (8) 升起;耸起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

    中江举帆。——《资治通鉴》

    (9) 仰起;抬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

    (11) 发问;动问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2) 推荐;选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

    (14) 提出;列举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

    (16) 兴起;发动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

    (18) 施行;办理

    举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9) 攻克;占领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西举巴蜀。—— 汉· 贾谊《过秦论》

    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汉书》

    (20) 成就;成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21) 参加科举考试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乙先得举。——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举乡试。——《明史》

    (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23) 指摘;检举 。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

    (24) 抚养;生育 。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

    (25) 放;发 。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

    (26) 点燃 。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

    (27) 取;拾取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

    (29) 攀援

    木熙者,举梧槚。——《淮南子》

    (30) 张开 。如:举口(开口,张口)

    (31) 带动;率领 。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

    (32) 耸立,突起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

    (33) 成立,站得住脚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晋· 陆机《文赋》

    (34) 记录;登记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35) 谈论;称引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唐· 韩愈《原道》

    (36) 赞许;表彰 。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

    (37) 复兴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38) 祭祀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礼记》

    (39) 没收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

    (40) 吃丰盛的饮食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礼》

    (41) 轻手诊脉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42) 总括 。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名词

    (1) 言行;举动 。如:举止失措(举动失常);举指(犹举止,行动);举趾(指举动);举休(举止;举动);举以丧名(有所举动而丧失名誉)

    (2) 科举考试 。如:举监(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举场(科举考场);举选(指科举)

    (3) 举人的简称 。如:中了举了

    (4) 榉柳

    (5) 肺脊;骨体正脊

    佐食受牢举如傧。——《仪礼》

    (6) 古代词性术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7) 姓

    量词

    古代重量单位,一举重三两

    形容词

    (1) 全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副词

    皆,都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

    raise, lift up; recommend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2

    宋本广韵

    cuò [cuo]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AJ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TA
    四角: 540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昔声。本义:放置,安放)

    (2) 同本义

    措,置也。——《说文》。

    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学之弗能,弗措也。——《礼记·中庸》。疏:“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也。”

    几致刑措。——《汉书·文帝纪》。师古曰:“措,置也。民不犯法,无所刑也。”

    (3) 又如:措置(安放;料理);措身(安身,置身);措手(着手处理);措手不迭(形容做事迅速敏捷)

    (4) 处理,安排 。如:措注(处置);措处(料理;安排)

    (5) 筹划办理 。如:筹措;措画(筹划);措处(筹办,置办)

    (6) 施行;用 。如:措施(施行,设施)

    (7) 废弃;搁置

    驱天下之人入于罪,又缓而慢之以滋其懈怠,此刑之所以不措也。——柳宗元《断刑论下》

    英文翻译

    place; collect, arrange; employ

    方言集汇

    ◎ 粤语:cou3 zaak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u3 [台湾四县腔] co5 cu5 [客英字典] cih5 [东莞腔] cu5 [梅县腔] ze5 chu5 [宝安腔] cu5 [海陆丰腔] co5 c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倉故去聲開口一等choh/cuhtsʰu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dāng,dàng [dang]
    部首: 316
    笔画: 6
    五笔: IVF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FSM
    四角: 90177

    详细解释

    dāng

    动词

    (1) (形声。从田,尚声。本义:两块田相当、相等)

    (2) 对等;相当于

    当,田相值也。——《说文》

    必当其位。——《吕氏春秋·孟夏纪》

    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朱也当御。——《国语·晋语》

    当之者戕焉。——《国语·晋语一》

    (3) 又如:旗鼓相当;门当户对;当才(才能与所任之事相当);当匹(匹敌;对等);实力相当

    (4) 面对着

    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5) 又如:当户(对着门户);当风(正对着风);当着矮人,别说短话(面对着某种有缺陷的人,不要说有关他短处的话,以避影射之嫌);当头对面(面对面)

    (6) 担任;充当 。如:当辕(驾辕);当槽的(店房伙计、酒保一类的人);当值(值班);当御省禁(值班于官禁之内)

    (7) 承担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衍。—— 元· 关汉卿《窦娥冤》

    (8) 又如:当不起(谦词。表示担当不起他人的夸奖或款待);当不得(奈何不得);当不过(受不住;受不了)

    (9) 主持

    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子·五行》

    北邀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张居正当国。——《明史·海瑞传》

    (10) 又如:当室(主持家事。今称当家);当家之事(理家立业);当家三年狗也嫌(主持家政的容易得罪人,讨人嫌弃)

    (11) 阻挡  的通路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

    (12) 又如:螳臂当车;别当道站着;当拦(阻拦)

    (13) 看待 。如:他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14) 用武力抵敌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资治通鉴》

    (15) 又如:万夫不当之勇;当关(守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6) 应当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17) 又如:当用的还得用;当立之年(指三十岁);当断不断(该做出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18) 判决罪人,断狱

    臣知欺大王罪当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名词

    (1) 过去的某一时间;以往 。如:当天(指过去);当时(指过去);当下(此时);当口(事情发生或进行的时候)

    (2) 空;空当 。如:插当;这里还留着一个当子

    介词

    (1) 在

    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当堂(当场,在现场);当出(当初);当来(向来;当初);当便(即便;即就)

    代词

    (1) 本,这

    病卒, 豹取急,亲送柩还乡,悲痛伤惜,以为丧当家之宝。—— 唐· 李延寿《北史·房豹传》

    (2) 又如:当家(本家);当晚;当夜;当境(本境);当坊(当方。本地);当港(此港,本港)


    铿锵声 。如:每座教堂的尖塔开始欢快地发出当当响声


    (1) 假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2) 另见 dàng

    dàng

    动词

    (1) 主领;典领

    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扬雄《甘泉赋》

    (2)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左传·哀公八年》

    虞所赍赏,典当胡夷。——《后汉书·刘虞传》

    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唐· 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

    (3) 又如: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4) 当作;算是

    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5) 又如:当三钱(一个钱当三个钱用。这是宋朝的一种制钱);当十钱(币值以一当十);当甚(算什么);当耳边风

    (6) 抵得上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一个当俩;以一当十;当抵(抵挡)

    (8) 顶替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形容词

    (1) 适合,适当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只要措施得当就没问题;用词不当;当家子(同一家族中的人)

    (3) 指事情发生的那个时候或地方。相当于“本”、“此”

    当夜调度已定。——《三国演义》

    (4) 又如:当下(那个时候);当年;当天

    名词

    (1) 当铺(用于字号) 。如:当馆(即当铺);当水(骗局)

    (2) 另见 dāng

    英文翻译

    bear, accept, undertake; just

    方言集汇

    ◎ 粤语:dong1
    ◎ 潮州话:多秧1 多安3 多秧3 ,deng1(tng) dang3(tàng) deng3(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