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诸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春秋 时刺客。
吴国 堂邑 (今 江苏省 六合县 )人。 伍子胥 知 吴 公子 光 欲杀 吴王僚 以自立,乃荐 专诸 于 光 。 吴王僚 十二年, 光 伏甲士而具酒请王 僚 ,使 专诸 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 僚 。 僚 立死,左右亦杀 专诸 。 公子光 出其伏甲尽灭王 僚 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 阖闾 。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 专诸 ,《左传》作“鱄设诸”,或作“剸诸”、“鱄诸”。
引证解释
⒈ 春秋时刺客。 吴国堂邑 (今江苏省六合县 )人。 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 光伏甲士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甲尽灭王僚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 专诸,《左传》作“鱄设诸”,或作“剸诸”、“鱄诸”。
专诸的国语词典
人名。春秋吴堂邑(今江苏省六和县北)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吴公子光刺王僚,事成后为僚左右所杀。见《史记.卷八六.刺客传.专诸传》。
专诸的网络释义
专诸
专诸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右边象纺塼(
)形,即“叀( );左边是手(寸),合起来为用手纺织。“叀”兼作声符。本义:纺锤)(2) 纺专,收丝器
专,纺专。——《说文》。字亦作塼,作甎,俗作磚。
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传:“瓦,纺塼也。”按,原始的陶制纺锤。
(3) 专长 。如:一专多能
(4) 中等专科学校(即只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学校)的简称 。如:新城工专;美镇医专;兴隆商专
(5) 姓
动词
(1) 独占;独用
专禄以周旋,戮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吴王擅鄣海泽, 邓通专西山。——《盐铁论·错币》
罔俾阿衡(即伊尹)专美有商。——《书·说命下》
专其利三世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敢专承之。——《国语·晋语》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专功(独占其功);专道(独占道路);专贵(独占尊位);专美(独享美名);专宠(独占宠爱);专据(独占)
(3) 使专一;使集中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易·系辞上》
则其读书也必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专必(专一不易);专专(用心专一);专愚(用心专一而至不通事情);专节(专一不变的节操);专谨(专一谨慎);专注(专心注意)
(5) 独裁,专擅,独断独行
祭仲专, 郑伯患之。——《左传·桓公十五年》
主弱臣强,专制擅权。——《汉书》
举动自专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7) 又
那得自任专。
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三国演义》
(8) 又如:专行胁迁(独断专行,逼迫迁移);专权恣虐(独揽大权,任意肆虐—);专独(专断独行);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鄢氏、 费氏自以为王,专祸 楚国。——《左传》
(9) 又如:专封(擅自分封);专决(片面地判断);专攻(专门研究);专许(擅自许诺);专刑(专擅刑罚);专地(擅自处理领地);专朝(独揽朝政);专柄(独揽权柄);专威(独擅威信)
形容词
(1) 专断 专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专款;专车;专程;专经(专门诵习某一种经书);专摺明保(为保举某人专门上摺子经吏部奏军机处奏闻皇上);专条(专门条款)
(3) 狭小
独守专室而不出门。——《淮南子》
(4) 满
专车,满一车。——吴曾祺《国语韦解补证》
(5) 肥厚 。如:专肤(肥厚的皮肤)
(6) 诚笃
盖其俗朴而专,和而靖。——叶适《长溪修学记》
副词
(1) 全,都
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管子》
(2) 很,非常
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马足。——《后汉书》
(3) 仅仅,只
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也。——《淮南子》
(4) 又如:专综(独自总揽);专爱(独受怜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on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容词
(1) 众;各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代词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词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词
(1) 干果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词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