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夺

yǔ duó [ yu duo]
繁体 與奪
注音 ㄩˇ ㄉㄨㄛˊ

词语释义

与夺 yǔduó

(1) 赐予和剥夺

grant and deprive

(2) 奖励和惩罚

award and punish

词语解释

  1. 赐予和剥夺;奖励和惩罚。

    《左传·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荀子·王制》:“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后汉书·符融传》:“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询访之,随所臧否,以为与夺。”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女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

  2. 决定;裁决。

    《三国志·魏志·明元郭皇后传》:“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旧唐书·裴漼传》:“ 琰之 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輒因中否而与夺之。”

  3. 取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唐 白居易 《论考试进士事宜状》:“虽诗赋之间,皆有瑕病,在与夺之际,或可矜量。” 宋 王安石 《议服》:“礼之所与夺,刑之所生杀,皆於此乎权之。”

  4. 得失。

    《魏书·甄琛传》:“臣子所求,便为议上,都不復斟酌与夺,商量是非。”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与夺不汩其神者,至粹者也。”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尚有议论与夺,或失此机会卒无休兵之期,如更有沮败则用何道?” 明 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卿远来兼南游》诗:“与夺得丧未足较,惟有一贫聊復尔。”

  5. 褒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爱憎出於方寸,与夺由其笔端。”

引证解释

⒈ 赐予和剥夺;奖励和惩罚。

《左传·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
《荀子·王制》:“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后汉书·符融传》:“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询访之,随所臧否,以为与夺。”
唐韩愈《孟东野失子》诗:“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女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

⒉ 决定;裁决。

《三国志·魏志·明元郭皇后传》:“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
《旧唐书·裴漼传》:“琰之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輒因中否而与夺之。”

⒊ 取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唐白居易《论考试进士事宜状》:“虽诗赋之间,皆有瑕病,在与夺之际,或可矜量。”
宋王安石《议服》:“礼之所与夺,刑之所生杀,皆於此乎权之。”

⒋ 得失。

《魏书·甄琛传》:“臣子所求,便为议上,都不復斟酌与夺,商量是非。”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与夺不汩其神者,至粹者也。”
宋范仲淹《答安抚王内翰书》:“尚有议论与夺,或失此机会卒无休兵之期,如更有沮败则用何道?”
明高启《北郭秋夜喜徐卿远来兼南游》诗:“与夺得丧未足较,惟有一贫聊復尔。”

⒌ 褒贬。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
唐刘知几《史通·称谓》:“爱憎出於方寸,与夺由其笔端。”

与夺的网络释义

与夺

  • 与夺,汉语词汇。
  • 拼音:yǔ duó
  • 释义:1、赐予和剥夺;奖励和惩罚。2、决定;裁决。3、取舍。4、得失。5、褒贬。
  • 汉字详情

    yǔ,yù,yú [yu]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GNGD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SM
    四角: 21127

    详细解释

    (2) 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yǔ;yù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名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介词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词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ú;yù

    动词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yú;yǔ

    英文翻译

    and; with; to; for; give, gran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jyu5 jy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ji1
    ◎ 潮州话:e2 e6 e7 [潮阳]u2 u6 u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余吕上聲開口三等jox/jvvjĭo
    duó [duo]
    部首: 308
    笔画: 6
    五笔: DFU
    五行:
    吉凶:
    仓颉: KDI
    四角: 40348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3) 又如:夺宗(始封的国君被尊为诸侯以后,除去原来宗子的名分);夺气(丧失了胆量和勇气);夺魄(精神丧失而无生气);夺胆(丧胆);夺彩(失出光彩)

    (4) 强取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夺转(夺得);夺劝(一边劝一边夺拿);夺情(皇帝特许某些有亲丧的官僚不守孝,或者未满守孝期者复取。意思是夺去了他的哀思之情);夺席(夺取他人的席位)

    (6) 用力冲开,冲出 。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7) 竞先取得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8) 又如:夺高产;夺魁(夺取第一);夺却(夺去;占去);夺衣(夺袍。喻在诗文竞赛中获胜);夺锦(夺取锦标)

    (9) 剥夺;削除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夺褫(剥夺);夺爵;夺休(旧指女方提出离婚);夺俸(官吏犯罪,被罚扣薪饷)

    英文翻译

    take by force, rob, snatch

    方言集汇

    ◎ 粤语:dyut6
    ◎ 潮州话:doh8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