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

bù tóng fán xiǎng [bu tong fan xiang]
繁体 不同凡響
注音 ㄅㄨˋ ㄊㄨㄥˊ ㄈㄢˊ ㄒ一ㄤ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不同凡响 bùtóng-fánxiǎng

(1) 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多指文艺作品)

be outstanding;out of the common (ordinary);out of the common run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成语辨析

不同凡响与“与众不同”有别:不同凡响偏重在不平凡;很出色;多比喻文艺作品超过一般水平;“与众不同”偏重在不平常;很特别;多形容人的五官、衣着等跟人家不一样。

成语用法

不同凡响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表示才能出众,本领高强。

引证解释

⒈ 不正常,杰出。凡响,平凡的音乐。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梁斌《播火记》四九:“好!士绅之家,不同凡响,不是保南世家,还有谁闹得起这么大的排场!”
冰心《悼郭老》:“他的译诗译文,也是青出于蓝,不同凡响。”

不同凡响的国语词典

较一般事物特出、不平凡。

如:「名家名曲毕竟不同凡响。」

不同凡响的网络释义

不同凡响

  • 不同凡响:成语
  • 不同凡响:2018年央视春晚歌曲
  • 不同凡响:电影
  • 不同凡响 (成语)

  • 不同凡响(bù tóng fán xiǎng),成语,形容事物(多用于作品)不平凡,很出色,出自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 不同凡响的翻译

    日语: (文芸作品など)ありふれたものとは違う
    俄语: необычáйно хорóший

    不同凡响造句

    这幅作品在所有与赛作品中显得超群绝伦,不同凡响。
    他不同凡响的演说,震慑住了在座的人们。
    你可以做最不同凡响的事情,无论发生什么。
    这个花瓶色彩鲜艳,质感优良,是不同凡响的陶瓷制品。
    哥哥下围棋还真是不同凡响,在这次全市业余棋手大赛中竟然得了冠军。
    人们说外滩黎明的景色不同凡响,既富有诗意又活跃热闹。
    王导演,你这场戏的设计,真是自不待言,不同凡响啊!
    这幅山水画不同凡响,是近些年来少见的好作品。
    要想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定要先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新茶配上清纯的山泉;果然相得益彰;不同凡响。
    别看这个老人瘦小,在文坛上他可是不同凡响的前辈。
    自学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他的作品使人读了之后受益匪浅,获益良多,用不同凡响来形容不足为过。
    小明是我见过学习最不同凡响的人,不学习也能考满分,真是太牛了。
    我一眼就看出他不同凡响,出类拔萃。
    毛泽东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日一游,果然不同凡响。
    直接抄袭别人的成果固然方便,但要能自出机杼,才能不同凡响啊!
    这道菜是大厨师的牛刀小试,口味果然不同凡响!
    剑身看着好舒服,如果换一护手和剑把必定不同凡响。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tóng,tòng [tong]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MGK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MR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tóng

    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mào),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tòng

    (2) ——见“胡同” hútòng

    (3) 另见 tóng

    英文翻译

    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
    fán [fan]
    部首: 214
    笔画: 3
    五笔: M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I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2) 凡是,一切

    凡,皆也。——《广雅》

    凡,数之总名也。——《三苍》

    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书·微子》。郑注:“犹皆也。”

    凡内女之有爵者。——《周礼·春官序》

    凡所应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这些)

    (4) 总共

    计凡付终。——《管子·版法》

    凡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轩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凡六百一十六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全书凡六卷,五十章;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凡几(共计多少)

    形容词

    (1) 平常;普通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红楼梦》

    尽众人凡士。——《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平凡(平常;不稀奇);凡材(普通材料);凡常(普通,一般);凡费(平常的费用);凡等(普通人);凡浅(平凡浅陋)

    (3) 平庸

    巨是凡人。——《资治通鉴》

    (4) 又如:凡固(平庸鄙陋);凡品(平庸的人);凡曹(平庸之辈);凡恶(平庸低劣);凡短(才能平庸,见识短浅)

    名词

    (1) 纲要,概括之辞

    请略举凡,而客自鉴其切焉。——扬雄《长杨赋》

    (2) 又如:凡目(大纲与细目);凡最(总目;名目);凡要(簿书的纲要);凡号(总括的名称)

    (3) 人世间,尘世

    仙凡路阻两难留。——司空图《携仙箓》

    (4) 又如:尼姑思凡;神仙下凡;凡界(人世间);凡底(人间)

    (5) 古国名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

    (6) 凡人,普通人 。如: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凡身(凡人之身);凡胎浊骨(凡人的重浊躯体);凡胎(凡人)

    英文翻译

    all, any, every; ordinary, common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am2 [海陆丰腔] fam2 fam1 [客英字典] fam2 [陆丰腔] fam3 [梅县腔] fam2 [宝安腔] fam2 [客语拼音字汇] fam2 [东莞腔] fam2 [台湾四县腔] fam2 fam1
    ◎ 潮州话:〖huam5 (hûam) [澄海]huang5〗 〖huam6 [澄海]huan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九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符咸平聲合口三等bʰĭwɐmbyam/bvam
    xiǎng [xiang]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TM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HBR
    四角: 670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2) 同本义

    響,声也。——《说文》

    炎光飞响。——《剧秦美新》

    黄玉响应。——《史晨奏铭》

    其受命也如响。——《易·系辞》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上》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响臻(响应纷至);响彻;响效(同响应)

    (4) 声音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响丁丁(响泠泠。形容清脆的响声);响卜(借听到声音来占卜吉凶);响钞(指硬币)

    (6) 音讯

    (邓) 艾得书,大喜,即报书。——《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蜀书》:思闻嘉响。

    动词

    (1) 清晰地发出声音

    村北响缲车。——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又如:响榧子(以拇指与中指摩擦发出响声);响鞭;门铃响了;大钟响了;响房(旧俗结婚日,喜轿出发前,先在新房前奏乐击鼓,称为响房)

    (3) 开口说话 。如:响起(吭声;声张);不声不响

    形容词

    (1) 声音大 。如:屋外马达声太响

    (2) 说话有影响或声名远扬 。如:响当(形容人有本领、有名气);话说得响;名字很响

    量词

    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如:鸣炮十响

    英文翻译

    make sound, make noise; s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hoe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ong3 [陆丰腔] hiong3 [梅县腔] hiong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