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繁体
鲛
叠字
--
五行
部外笔画
6
统一码
9BAB
仓颉
NFYCK
郑码
RSOO
四角号码
20348
电码
7640
区位码
姓名学
五笔
QOUQ
注音
ㄐㄧㄠ,
吉凶寓意
起名建议
部首内容
笔顺编号
笔顺读写
起名工具
字义解释
基本释义
鮫
jiāo
见“鲛”。
笔画数:17;
部首:魚;
笔顺编号:35251214444413434
jiāo
见“鲛”。
笔画数:17;
部首:魚;
笔顺编号:35251214444413434
英语翻译
shark
方言集汇
◎ 粤语:gaa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u1 [客英字典]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梅县腔] gau1 [宝安腔] gau1 [陆丰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au1
◎ 潮州话:ga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u1 [客英字典]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梅县腔] gau1 [宝安腔] gau1 [陆丰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交 | 古肴 | 見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kau | krau/keau |
百度释义
-
见“鲛”。
康熙字典
鮫【亥集中】【魚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說文》海魚,皮可飾刀。《山海經》漳水東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鮫魚,皮可飾刀劒,口錯治材角。《註》鮫,鮒魚類也。皮有珠文而堅,尾長三四尺,末有毒,螫人。《述異記》魚虎老,變爲鮫魚。《通雅》鮫,海鯊魚之最大者也。《本草》陳藏器曰:鮫魚出南海。似鼈無腳而有尾。一名沙魚,一名鰒魚。李時珍或言:本作
,
譌爲鮫。鮫長丈許,腹有兩洞,貯水養子,一腹容三四子,朝從口出,暮還入母腹。《史記·禮書》鮫韅。《註》徐廣曰:鮫魚皮可以飾服器。《後漢·輿服志》皆以白珠鮫爲
口之飾。《荀子·議兵篇》楚人鮫革犀兕以爲甲。《註》以鮫魚皮及犀兕爲甲。
又官名。《左傳·昭二十年》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註》舟鮫,官名也。《疏》鮫,大魚之名,澤中有水有魚,故以舟鮫爲官名也。
又鮫人。《左思·吳都賦》訪靈夔於鮫人。《註》鮫人居水中。《述異記》鮫人水居如魚,不廢機織,眼泣則成珠。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鮫【卷十一】【魚部】
海魚,皮可飾刀。从魚交聲。古肴切
说文解字注
(鮫)海魚也。皮可飾刀。今所謂沙魚。所謂沙魚皮也。許有魦字、云从沙省。葢卽此魚。陳藏器曰。沙魚狀皃非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賊。蘇頌曰。其皮可飾刀靶。按其皮可磨錯。故通謂之䱜魚。音措各切。有鐇䱜、有横骨在鼻前如斤斧形者也。有出入䱜、子朝出求食暮還入母腹中者也。淮南子。鮫革犀兕爲甲冑。中山經有鮫魚。郭云。卽此魚。中庸。黿鼉鮫龍。本又作蛟。从魚。交聲。古肴切。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