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的康熙字典释义

逃【酉集下】【辵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說文》亡也。《書·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註》謂有罪逃亡之人也。

《廣韻》避也,去也。《史記·吳世家》季札讓逃去。《註》謂讓位而逃也。《後漢·謝該傳》良才抱璞而逃,所謂往而不返者也。

通作跳。逸去也。《史記·高祖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註》跳,音逃。《前漢·燕王澤傳》跳驅至長安。

叶田黎切,音題。《劉歆·列女贊》衞君不聽,後果遁逃。許不能救,女作載馳。《集韻》逃,俗作迯,非是。,古文造。

逃的网络解释



táo
〈动〉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① 同本义 [run away escape]
逃,亡也。——《说文》
许由逃之。——《庄子·外物》
恒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
处于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逃未及远。——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脱身以逃。——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逃闪(逃跑藏匿) 逃越(逃走) 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 逃犯(逃跑的犯人) 逃军(军队主将抛下军队独自逃走 逃兵)

② 逃避,回避 [escape evade]
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
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左传·襄公十年》
无所逃于天地间。——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逃税(逃避纳税) 逃会 逃债 逃学 逃刑(逃避刑责)

③ 藏,隐匿 [hide]。如:逃禄(隐居不仕) 逃世(避世。隐居不仕) 逃形(藏身) 逃身(逃命 藏身) 逃官(隐居不仕) 逃山(隐居)

④ 离开 [leave]
罢锄用又废,恋乡不忍逃。——唐·司马札《锄草怨》
又如:逃席(宴会中途不辞而去) 逃徙(离乡逃奔他处居住) 逃酒(逃避饮酒,离席先去) 逃伍(充军者逃离部伍)

⑤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break away from]
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
又如:逃禅(违背佛教戒律) 逃墨(离弃墨子的学说)逃
táo
 ㄊㄠˊ
① 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逃跑。逃敌。逃匿。逃遁。逃逸。

② 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逃避。逃难。逃汇。逃税。逃世(避世)。

康熙字典 - 逃的详细释义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本字典详细记录了逃的古音、古义、字形演变等内容。逃的部首是辶部,9画,半包围结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