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n [yin]
部首 口部(口部)
笔画 12画
结构 左右结构
部首为口部(口部),总笔画12画,五行属土

基本信息

繁体
叠字 --
五行
部外笔画 9
统一码 5591
仓颉 RYTA
郑码 JSK
四角号码 60061
电码 0819
区位码 6419
姓名学
五笔 KUJG
注音 ㄧㄣ,
吉凶寓意
起名建议
部首内容
笔顺编号 251414312511
笔顺读写

起名工具

五行分析

根据喑的五行属性土,推荐搭配:

宜配:金、火属性字

常见搭配

该字在姓名中的常见搭配:

喑哑、喑聋、喑人、喑默

字义解释

基本释义

〈动〉

  1. (形声。从口,音声。本义:小儿哭泣不止)

  2. 同本义

    喑,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说文》

  3. 恚怒声。相当于“嗯”

    徐郎见言,大怒:“喑,我教你去捉太公,主将倒来取救兵!”——《武王伐纣平话》

  4. 又如:喑哑叱咤(发怒喝叫声);喑呜叱(呵叱怒喝)

  5. 缄默不语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6. 又如:喑气(不吭声;不说话);喑畏(畏惧不敢出言)

  7. 因悲伤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如:喑呜(悲咽);喑咽(悲伤哽咽)

〈形〉

  1. 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

    遂称风疾,喑不能言。——《后汉书·袁闳传》

    此譬犹瘖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墨子》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史记》

  2. 又如:喑涩(沙哑干涩)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音声。本义:小儿哭泣不止)

(2) 同本义

喑,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说文》

(3) 恚怒声。相当于“嗯”

徐郎见言,大怒:“喑,我教你去捉 太公,主将倒来取救兵!”——《武王伐纣平话》

(4) 又如:喑哑叱咤(发怒喝叫声);喑呜叱(呵叱怒喝)

(5) 缄默不语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6) 又如:喑气(不吭声;不说话);喑畏(畏惧不敢出言)

(7) 因悲伤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如:喑呜(悲咽);喑咽(悲伤哽咽)

形容词

(1) 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

遂称风疾,喑不能言。——《后汉书·袁闳传》

此譬犹瘖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墨子》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史记》

(2) 又如:喑涩(沙哑干涩)

英语翻译

to be dumb; the sobbing of infants

方言集汇

◎ 粤语:jam1
◎ 客家话:[梅县腔] jim1 [陆丰腔] jim1 [客英字典] am5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jap7 am1 [客语拼音字汇] am4 yim1 [宝安腔] jim1 | am1 | jim5 [海陆丰腔] rim1 rap7 am1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金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ʔĭĕmqim/ym

百度释义

(1)(形)〈书〉嗓子哑;不能出声:~哑。

(2)(形)〈书〉缄默:万马齐~。

现代汉语词典

喑yīn
(1)(形)〈书〉嗓子哑;不能出声:~哑。
(2)(形)〈书〉缄默:万马齐~。

康熙字典

喑【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於金切《正韻》於禽切,𠀤音隂。《說文》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

《六書故》失聲不能言謂之喑。《文子·上篇》臯陶喑而爲大理。《後漢·袁閎傳》遂稱夙疾,喑不能言。《風俗通義》無聲響,徒喑喑而已。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含切,音諳。《廣韻》啼泣無聲。

《集韻》一曰大呼。

《集韻》於錦切,音飲。《莊子·知北遊》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註》喑醷,聚氣貌。《音義》喑音䕃,郭音闇,李音飲,一音於感反。

《集韻》《韻會》《正韻》𠀤鄔感切,音晻。

《集韻》烏紺切,音暗。義𠀤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禁切,音䕃。《廣韻》聲也。《史記·淮隂侯傳》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

《集韻》方言啼極無聲,齊宋之閒謂之喑。或作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喑【卷二】【口部】

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从口音聲。於今切

说文解字注

(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方言。齊宋之閒謂之喑。或謂之惄。按喑之言瘖也。謂啼極無聲。从口。音聲。於今切。七部。

相似汉字

最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