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的康熙字典释义

儀【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音宜。兩儀,天地也。

三儀,天地人也。

容也。《詩·曹風》其儀不忒。

威儀。《詩·邶風》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周禮·地官·保氏》敎國子以六儀,一祭祀,二賔客,三朝廷,四喪紀,五軍旅,六車馬之容。

《春官·典命》掌諸侯之五儀。《註》公、侯、伯、子、男也。

《秋官·司儀》掌九儀之賔客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

唐禮部之長曰大儀。

《釋名》宜也。得事宜也。

由儀,笙詩。《序》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

象也,法也。《詩·大雅》儀文王。

《爾雅·釋詁》匹也。《疏》詩鄘風,實維我儀。

《周語》丹朱馮身以儀之。《通雅》偶也。謂牉合也。

度也。《詩·大雅》我儀圖之。

《揚子·方言》來也。淮穎之閒曰儀。

儀栗,周邑名。見《左傳·定七年》。

姓。秦大夫儀楚,漢儀長孺。

通作擬。《前漢·外戚傳》皆心儀霍將軍女。《註》心儀卽心擬。

《韻補》叶牛何切,音俄。《揚子·太玄經》陽氣氾施,不偏不頗。物無爭訟,各遵其儀。本作。

仪的网络解释




<名>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① 同本义 [appearance bearing]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 仪观(容貌威仪) 仪宇(仪容 器量) 仪缀(威仪,外观) 仪止(仪表举止) 仪采(仪表风采) 仪相(仪表容貌) 仪形(仪容 形体) 仪状(仪容形状) 仪望(仪容 外表) 仪干(仪容体格) 仪操(仪容节操) 仪举(仪容举止)

② 法度 礼法 [law moral standard]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 仪令(法令) 仪准(法度标准) 仪则(法则) 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③ 典范 表率 [model]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 仪象(以为模式) 仪形(典范 楷模) 仪型(楷模,典范)

④ 礼仪。仪式 礼节 [ceremony rite etiquette]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 仪部(礼部) 仪文(礼仪的形式) 仪位(礼仪、爵位) 仪检(礼仪法式) 仪台(行礼仪的高台) 仪序(礼仪的秩序) 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⑤ 仪仗 [guard of honor]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 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 仪剑(仪卫所持之剑) 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⑥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present]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又如:寿仪 谢仪

⑦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meter instrument]。如:爆燃仪 应变仪 子午仪

⑧ 姓仪


<动>
① 取法 效法 [follow]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又如:仪式(取法)

② 拟想 推测 忖度 [conjecture]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③ 匹配 [match]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又如:仪比(比拟 比匹)

④ 测度 [measure]。如:仪天(测候天体) 仪衡(测度衡量)仪


 ㄧˊ
① 人的外表或举动: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②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③ 礼物:贺仪。谢仪。

④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⑤ 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

⑥ 姓。

康熙字典 - 仪的详细释义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本字典详细记录了仪的古音、古义、字形演变等内容。仪的部首是亻部,5画,左右结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