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注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荷花飘落,稀疏的梧桐开始坠下绿叶。庭院里,一场秋雨刚停歇。我说不出原因,一个人突然独自伤悲。又看见竹篱边的萤火虫在幽暗中飞来飞去,苔阶旁的蟋蟀叫声更令人断肠。我送别客人,重寻西去的水路,不知水上是否有人为你演奏一曲?最可惜的是把一片江山大好风景,却付给悲鸣的鸟儿。常常遗憾我们相识相知时间太短,而今在这落花时节,为何又要无奈地依依相别?清冷的洲渚烟水茫茫,船儿就要出发,友人的行舟已远,如一片轻叶。他的妻子一定在家中盼望着他,日日站在翠竹旁,任凭罗袜上染上清尘。等到丈夫归来后,夫妻二人幸福地团圆。双双下了珠帘,对着明月对饮到天明。

注释
①八归:姜夔自度曲。
②暗雨:夜雨。
③篠(xiǎo)墙:竹篱院墙。篠:细竹。
④蛩:蟋蟀。
⑤水面琵琶:指白居易《琵琶行》事。
⑥啼鴂(jué):亦作“鹈鴂”“鶗鴃”,即杜鹃鸟。
⑦未款:不能久留。
⑧文君: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
⑨翠尊:翠玉的酒杯。
⑩玲珑:皎、晶莹。

赏析

  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考证,大约写于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以前,词人客游长沙时。胡德华,生平不详。全词描述了离别前的忧伤、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悬想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前面实写,后面虚写,多次转移时间和空间,逐层抒发离情别绪,在章法和布局方面颇具匠心。

  上阕刻画客中庭院之萧瑟,为离愁作铺垫,可分两层。前六句为一层,以雨后寂寞萧条的庭院为背景,写别前的忧伤。莲花凋零了粉色的花瓣,桐树吹动着带绿的叶子,是初秋院中之景。竹篱边发光暗淡的萤虫,苔阶下鸣声凄切的蟋蟀,是秋夜庭前之物。篠墙,指竹墙。这四样景物,有昼景,有夜景;有植物,有动物;植物又有花、有叶,动物又有光、有声,配置匀整,而且从目见写到耳闻,从视觉写到听觉,造成一种冷清凄迷的意境,无限烦恼尽在其中。中间“暗雨乍歇”写天时,“抱影销魂”写人事。“还见”二字,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何以如此,是因为即将送别友人。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种离愁别绪,由于用了许多惹愁的景物层层烘染,便见得加倍的浓重。这六句词,使人俨然进入宋玉《九辩》的境界。

  “送客”以下开始转入离别,是第二层。场景由庭院逐渐移至送别的水边。西去,表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已非一回。“问水面琵琶谁拨”,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的诗句,而改为以“问”字领起的设问句,语简意深,余味悠长,极尽其缠绵情绪。接着,“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则声情激越,境界阔远寄慨遥深。啼鴂,或作鹈鴂、鶗鴂,又名子规、杜鹃,此鸟“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广韵》)。屈原《离骚》中有“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句。这里也是借啼鴂的鸣声来表现众芳芜秽、山河改容的衰飒景象,衬托离情,极为沉痛感人。其中还隐微地寄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飘泊江湖的迟暮之感,山河异色的忧愁之悲,都体现在这一凄迷阔远的境界之中。正是无限感慨都在虚处,意愈切而词愈微。

  下阕写留客殷勤之意,也有两层意思。前六句承上,着重写惜别之情。“长恨”三句与柳永《雨霖铃》过片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同工之妙。柳词以“更那堪”三字递进一层,此词则以“而今何事”的设问追进一步,以倾吐惜别的深情。然后再以“渚寒”三句景语来代替情语,这里又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艺术手法相似,借淡烟寒水之中一叶行舟缥缈远去的景象,来表达送别者伫立江头,凝望着棹移人远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这与周邦彦《兰陵王》“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迨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有异曲同工之妙。周词是站在离别者回望送别者的角度来写,姜词是从送别者眼中离别者远处的情景,虽角度不同而各尽其妙。

  最后六句写别后,用美好的设想来排遣双方的离愁别恨。文君即卓文君,借指胡的妻室。“倚竹”句借用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和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的妇女形象,以表现想象中胡妻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翠尊”三句亦化用李白同诗的后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描绘胡氏夫妇团聚的情景。点化前人诗句的艺术形象为自己所用,不着痕迹,尽得风流,这也是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首词以清笔写浓愁,以健笔写深哀,故感情真切而不流于颓表,符合白石词中和的特色。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声情激越,笔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伤,真词圣也。”细腻而有层次的抒情笔法,配合以移步换形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形成那种清健空灵的艺术风格。

翻译

注释
八归:词牌名。 姜夔 自度曲。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始于姜夔,双调一百十五字。平韵体有 高观国 词,一百一十字,有脱文。二体虽用韵有平仄之异,而声调则同。
暗雨:夜雨。
乍:忽然
篠(xiǎo)墙:竹篱院墙。篠,细竹。
蛩(qióng):蟋蟀。
水面琵琶:指 白居易 《琵琶行》事。
啼鴂(jué):亦作“鹈鴂”“鶗鴃”,即杜鹃鸟。
未款:不能久留。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文君:汉 司马相如 妻 卓文君 。
翠尊:翠玉的酒杯。
玲珑:皎、晶莹。
白话译文
荷花飘落,稀疏的梧桐开始坠下绿叶。庭院里,一场秋雨刚停歇。我说不出原因,一个人突然独自伤悲。又看见竹篱边的萤火虫在幽暗中飞来飞去,苔阶旁的蟋蟀叫声更令人断肠。我送别客人,重寻西去的水路,不知水上是否有人为你演奏一曲?最可惜的是把一片江山大好风景,却付给悲鸣的鸟儿。
常常遗憾我们相识相知时间太短,而今在这落花时节,为何又要无奈地依依相别?清冷的洲渚烟水茫茫,船儿就要出发,友人的行舟已远,如一片轻叶。他的妻子一定在家中盼望着他,日日站在翠竹旁,任凭罗袜上染上清尘。等到丈夫归来后,夫妻二人幸福地团圆。双双下了珠帘,对着明月对饮到天明。

姜夔简介

生平

  • 出生地:饶州鄱阳
  • 出生时间:1154年
  • 逝世时间:1221年

背景信息

  • 民族:汉人

主要作品

《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

主要成就

诗词文章,书法音乐无不精善

百科介绍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1]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夔

姜夔的诗词

玉梅令

[宋代]

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隔河有圃曰苑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

疏影

[宋代]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代]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扬州慢

[宋代]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代]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

琵琶仙

[宋代]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

暗香·旧时月色

[宋代]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

杏花天影

[宋代]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月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

长亭怨慢·渐吹尽

[宋代]

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_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渐吹尽、...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宋代]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江梅引/江城梅花引

[宋代]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

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

[宋代]

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凭虚怅望,...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