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

gāo yì [ gao yi]
繁体 高義
注音 ㄍㄠ 一ˋ

词语释义

高义 gāoyì

(1) 指高尚的品德或崇高的正义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flawless taste

词语解释

  1. 行为高尚合于正义。

    《战国策·齐策二》:“夫救 赵 ,高义也;却 秦 兵,显名也。” 宋 苏轼 《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诗:“子生公相家,高义久峥嶸。”《二刻拍案惊奇》卷七:“ 东老 道:‘ 宋公 如此高义,此女不幸中大幸矣。’”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即有仁人,提携抚养,视犹己子,则以为高义矣。”

  2. 正大的道理。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周书》﹞上自 文 武 ,下终 灵 景 ,甚有明允篤诚,典雅高仪;时亦有浅末恒説,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参见“ 高义薄云 ”。

  3. 深情厚谊。

    《魏书·李谐传》:“奉盛王之高义,游 兔园 而容与,缀鸿鷺之末行,连英髦之茂序。” 清 周亮工 《有介漫游遂至江南今日忽返得家书感赋》:“顿首故人高义絶,平安为寄两三函。”

引证解释

⒈ 行为高尚合于正义。

《战国策·齐策二》:“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宋苏轼《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诗:“子生公相家,高义久峥嶸。”
《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东老道:‘ 宋公如此高义,此女不幸中大幸矣。’”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即有仁人,提携抚养,视犹己子,则以为高义矣。”

⒉ 正大的道理。参见“高义薄云”。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周书》﹞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篤诚,典雅高仪;时亦有浅末恒説,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

⒊ 深情厚谊。

《魏书·李谐传》:“奉盛王之高义,游兔园而容与,缀鸿鷺之末行,连英髦之茂序。”
清周亮工《有介漫游遂至江南今日忽返得家书感赋》:“顿首故人高义絶,平安为寄两三函。”

高义的国语词典

行为高尚而有义气。《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也作「高谊」。

高义的网络释义

高义 (汉语词语)

  • 高义是指高尚的品德或崇高的正义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高义造句

    老父教训待人以诚,小子今天身上带了三个铜板,一定全部交给道长,以全道长相助的高义!
    过高义园,云客欲往白云精舍,入门就坐。
    雪祺刚想夸他几句,但是听到最后一句不禁哑然而笑说道先生高义,以后我再也不叫你道士了!看看着大海吧,我非常的喜欢大海。
    不管是作为一个武道高手,还是作为太守高荣的儿子,或是作为一个嫉恶如仇的仁义君子,高义都肯定不会掏这冤枉钱。
    岳引,请容我代表被驰援的璃堡众人,对于贵族义薄云天的高义隆情致以最真切的感谢。
    一个普通的大三学生,一群高义薄云的热血兄弟。
    只是曹休待自己恩高义厚,不得不拼死相报,乃转谓曹休道“都督且安心,末将前去厮杀。
    军人也是一个公民。实际上公民的最高义务和权利就是拿起武器保卫祖国。
    已经实现“普九”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高水平、高质量“普九”。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衙内,林教头,鲁大师,陆虞候,杨志是有罪之人,行将远戍,临行能与几位喝上一杯水酒,足见列位高义隆情。
    多承援救,又蒙资助,高义薄云,感激之至!
    他,权倾一时!他,富可敌国!他,高义薄云。
    在平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平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
    后来回见家叔,知老先生有些高义,知己之感,终身铭佩!今日特来进谒。
    嗯,全都作壁上观,欠缺当年西楚霸王和信陵君的智勇高义,这样养痈贻患必造大祸。
    虽然有着百二山河这逆天战技守护着高义的放于,但是高义此时浑身依然是流满了血迹,但其身形也是借着这股推力,迅倒飞而出。
    闲话说完了,茶水喝光了,单高义拉架子车去玉麦地折秸秆。
    不知兄弟有何打算啊,兄弟如此高义,又如此大才,到了燕都定能谋求一官半职的,光耀门楣!
    臣闻克隆先构,干蛊之盛业;昧旦丕显,帝王之高义。

    汉字详情

    gāo [gao]
    部首: 1002
    笔画: 10
    五笔: Y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BR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 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高平(指土地高而平);高丘(高的土山);高坛(高耸的祭坛);高燥(指土地较高而又干燥)

    (4) 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高世(高出世人);高仙(崇高的仙人);高作(高着;绝招);高轨(高尚的规范、崇高的典范);高品(品德高尚的人,技艺高超的人)

    (6) 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晋书·孙楚传》

    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

    (7) 又如: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高喻(敬称他人的教谕);高诲(尊称别人的教诲)

    (8) 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后汉书·郑太传》

    (9) 又如:高言(夸大不实的言论);高虚(官位高而不负实际责任);高沧(不实的言谈。即空谈)

    (10) 年长,年老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苏武传》

    (11) 又如:高寿;高龄

    (12) 高大;远大;盛大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13) 又如:高殿(高大的殿堂);高台(高大的楼台或台榭);高榭(高大的台榭);高坟(高大的坟墓);高廪(高大的米仓);高馆(高大的馆阁)

    (14) 声调激越

    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唐· 白居易《纳粟》

    (15) 又如:高咏(吟咏时声音激越);高鸣(高声鸣叫)

    (16) 通“膏”

    (17) 肥沃,膏腴

    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

    (18) 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

    (1) 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 又如:标高;加高;增高

    (3) 高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誌》

    (5) 通“郊”。泛指城外,野外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

    (6) 姓

    动词

    (1) 加高,提高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

    (3) 尊崇,敬重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汉书·地理志》

    (4) 远离,隐居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

    (5) 又如:高步(脱离世俗,迈向高远的理想);高逝(远离世俗,不求名利;远去);高声栖(远居山林,不问俗事);高遁(避世而隐居山林)

    英文翻译

    high, tall; lofty, elev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o1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o1 [海陆丰腔] go1 gau1 [梅县腔] gau1 go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陆丰腔] go1 [宝安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姓>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