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格

zhèng gé [ zheng ge]
注音 ㄓㄥˋ ㄍㄜˊ

词语释义

格律诗常用的格式。与偏格相对。如五言诗第二字仄入、七言诗第二字平入,谓之正格;反之,则谓之偏格。

词语解释

  1. 格律诗常用的格式。与偏格相对。如五言诗第二字仄入、七言诗第二字平入,谓之正格;反之,则谓之偏格。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诗第二字侧入,谓之正格,如‘凤歷轩辕纪,龙飞四十春’之类;第二字平入,谓之偏格,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之类。 唐 名贤辈诗多用正格,如 杜甫 律诗,用偏格者十无一二。”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许用晦 释 清 塞皆以‘甲子’、‘庚申’为的对,予病其粗直,且非正格。”

引证解释

⒈ 格律诗常用的格式。与偏格相对。如五言诗第二字仄入、七言诗第二字平入,谓之正格;反之,则谓之偏格。 宋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诗第二字侧入,谓之正格,如‘凤歷轩辕纪,龙飞四十春’之类;第二字平入,谓之偏格,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之类。

唐名贤辈诗多用正格,如杜甫律诗,用偏格者十无一二。”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许用晦释清塞皆以‘甲子’、‘庚申’为的对,予病其粗直,且非正格。”

正格的国语词典

格律诗常用的格式,相对于偏格而言。如近体五言诗第二字必仄起、七言诗第二字必平起即称为「正格」。

正格的网络释义

正格

  • 正格:公司品牌
  • 正格:诗词的一种格式
  • 正格的翻译

    德语: authentisch (Adj)​

    正格造句

    大我和小我;正格和偏格;有执和无执;空白和空间。
    如果大脑正格外关注高频率,那部分一定有些可感知的信息。
    拗体格对偶与正格相同,但句中平仄,不似正格之稳顺,即所谓拗句是也。
    正格终止非常明确的界定一篇音乐作品或章节的结束。
    今年是正格杭州山地越野赛的第三个年头,相比前两届,今年在赛道的难度上有了大幅升级。
    那天下午,按例巡房,意外地发现王老爷子拉着老顾的手正格外热烈地交谈着,好奇心诱使我走上前去。
    其出现在本该出现完全正格终止的地方。
    这种拗体比正格更难做,想得出奇,形容得出奇,当然造句也变得出奇了。
    在杭州的迪卡侬、正格等运动商品店,钱报记者未发现有弹跳鞋在售。
    与正格终止相比,变格终止的结尾较不明确。

    汉字详情

    zhèng,zhēng [zheng]
    部首: 447
    笔画: 5
    五笔: GH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YL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zhēng

    名词

    (1)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 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 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 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词

    (1) 通“征”

    (2)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3)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4) 另见 zhèng

    zhèng

    形容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 同本义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泰山正南。——清· 姚鼐《登泰山记》

    正则无景。——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斫其正。

    (3) 又如: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屋);正阳(日中之气);正锋(中锋);正院(正中的院子);正分(正半,恰好一半);正胁(三分牲牛之胁,中胁为正胁);正位(中正之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端庄的情态)

    (4) 图形各边、角都相等 。如: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正方形;正多边形;正方体

    (5) 正直,正派

    平心持正。——《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正人君子;忠正;廉正;正明公道(正大光明,不偏私);正明交易(正大光明的事);正士(正直之士);正人(正直的人;品行端正的上等人)

    (7) 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古书之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正而不至焉。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正一(纯真之一);正意(纯正的心志);正黑(纯黑色);正风(纯正的民歌;纯正的风气);正性(纯正的禀性);正味(纯正的滋味);正青(纯青)

    (9)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正职;正角;正团长;正房大院(院落中的主要房舍及较大活动场所);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

    (11) 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12)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条儿(比喻正经、非淫乱之事);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13) 有关正电,由正电组成,或带正电 。如:正电子;正离子

    (14) 代数上为正号;大于零的 。如:正数;正号

    (15) 正点 。如:十二点正;正午

    (16) 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17) 又如:这张纸正好都很光洁

    动词

    (1) 通“整”( zhěng)。使正;整理;端正

    立必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

    正尔容。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2) 又如:正家(端正家风);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3) 整治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4) 又如:正世(整治世道);正域(整治封疆);正治(治理;整治)

    (5) 纠正;改正,匡正

    以正晋国。——《国语·晋语》

    正法则,选贤良。——《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正身以黜恶。——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又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7) 正法,治罪

    贼杀其亲,则正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8) 决定,考定

    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名词

    (1) 官长;君长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书·说命下》

    (2) 又如:正受(编制以内的官员);酒正(酒官之长)

    (3) 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王充《论衡》

    (4) 嫡长子,与“庶”相对

    诸侯与正而不贤也。——《谷梁传》

    (5) 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房玄龄《晋书》

    (6) 又如:正头娘子(正妻;大娘子);正头妻(正式的、合法的妻子);正夫人(嫡妻,正房夫人);正嫡(正室,嫡妻;又指正室之子)

    (7) 道理,规律

    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8) 通“政”。政治,政事

    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9) 通“证”。凭证,证据

    必有正焉。——《仪礼·士昏礼》

    指九天以为正兮。——《楚辞·离骚》

    指苍天以为正。——《楚辞·九章·惜诵》

    (10) 姓

    副词

    (1) 正好,恰好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

    (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中儿正织鸡笼。——宋· 苏轼《浣溪沙》

    见王夫人正和 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

    (4) 又如:正然(正在);正下着雪

    (5) 仅;只

    乃自吴寻二 陆, 平原不在,正见 清河。——《世说新语·自新门》

    (6) 端正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7) 方,刚刚

    我思舜,正郁 陶。——《史记·五帝本纪》

    (8) 公然;显然

    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9) 总是

    何以正善人少而恶人多。——《世说新语》

    代词

    (1) 这么;这样

    今年怎正利害?——《老残游记》

    (2) 又如:怎正大;怎正多

    (3) 另见 zhēng

    英文翻译

    right, proper, cor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eng3 zing1 zing3
    ◎ 客家话:[东莞腔] zin5 zang1 ziang5 [海陆丰腔] zhin5 chang5 | chang1 [梅县腔] zhang1 zhang5 zang5 zhin5 [宝安腔] zin5 | zang1 | zang5 [客英字典] zhin5 chang5 | chang1 [沙头角腔] zin5 zang1 zang5 [陆丰腔] chang1 zhin5 [客语拼音字汇] zang1 zang4 zin4 [台湾四县腔] tsiin5 zang5 | zang1 [梅县腔] zen5
    ◎ 潮州话:之影3 之影1 ,zian2(chiáⁿ) zian1(ch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諸盈清開平聲開口三等jĭɛncjeng/tjeng
    [ge]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ST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HER
    四角: 479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 同本义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书》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

    (3) 引申为格子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窗格上有火燃处。——《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 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

    (5) 栅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6) 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

    (7) 法式;标准;规格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8) 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

    (9) 条例;制度 。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

    (10) 品格;格调 。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

    (11) 箭靶子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12) 又如:格的(箭靶中心)

    (13) 博戏名 。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

    (14) 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 宾格、 所有格)

    (15) 通“茖”。茖葱。山葱

    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后汉书·马融传》

    (16) 通“落”( luò)。村落

    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动词

    (1) 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 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

    (3) 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適(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4) 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

    (5) 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6) 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

    (7) 量度;衡量 。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

    (8) 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9) 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

    (10) 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11) 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

    (12) 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13) 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

    (14)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15) 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

    形容词

    (1) 拘执 。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

    (2) 被限制,受局限 。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限制,不能通融办理)

    (3) 圣的 。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4) 吉祥 。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

    (5) 正确 。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

    (6) 通“嘏”( )。大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7) 又如:格命(皇命)

    代词

    (1) 〈方〉∶这;那 。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

    (2) 语助词。的 。如:格来(方言。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的了)

    英文翻译

    pattern, standard, form; style

    方言集汇

    ◎ 粤语:gaak3
    ◎ 客家话:[东莞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梅县腔] gak7 get7 [台湾四县腔] gak7 giet7 [客英字典] get7 gak7 giet7 [陆丰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ged5 giad5 [宝安腔] gak7 [海陆丰腔] gak7 giet7
    ◎ 潮州话:g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落鐸開入聲開口一等kakkɑ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