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

dǐ yùn [di yun]
繁体 底藴
注音 ㄉ一ˇ ㄩㄣ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底蕴 dǐyùn

(1) 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

同见底蕴。——《宋史·范祖禹传》
不知其中底蕴
inside information;details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书>详细的内容:不知其中~。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文化历史:同里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镇和成就的古镇。
2、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中,任何事物都逃不过他,骗不了他,他随时在发现人生、人类和命运的底蕴。
3、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几年前,沼泽湿地带着她的专业知识回到索马里兰,她的使命是开始挖掘其文化底蕴。
5、温家宝说,巴基斯坦山河壮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6、温家宝说,中国和希腊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7、对于香格里拉而言,这意味着融合建筑物的法国历史和酒店集团的亚洲文化底蕴。
8、底蕴和气度,成就了一种延绵的力量,一种致力于华文教育,致力于华夏文化传播的志气风范。
9、在那里,朱莉见证了该国的自然美景、文化底蕴和贫困现状。
10、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行为举止来对人加以评判,它们能够表现出我们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内在底蕴。
11、它开始是为了让全球的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并且是一个开放的的但是却是“有文化底蕴的、高智商的”人的聚会点。
12、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抛弃了中国食品所代表的深厚文化底蕴。
13、“加州的就业形式,企业活力,我们的文化底蕴都深深依赖于亚太地区,”上周访问中国时,施瓦辛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14、也许这个文化底蕴丰富、人才辈出的地方最终将发现自己走在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前沿。
15、南京,这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奇自然景观的古城,让人们仿佛徘徊在历史和现代之间,所到之处,落叶和白云轻盈地飘过头顶。
16、中国和东南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是增进双方人民相互了解和友情的独特资源。
17、特瑞因说,“但是新的发现显示姆斯唐王朝数百年来是绝对的中心——因为它朝气蓬勃和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它有着多元化的宗教。”
18、中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都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19、美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底蕴,因为它对世界也对美国产生了影响。
20、约翰内斯堡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大量妙趣横生的博物馆,包括种族隔离博物馆、宪法丘,以及世界著名的索韦托。
21、使得,这个真实的梦境,将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北京与每个人想象中的北京联系了起来。
22、除了便携性之外,徕卡引以为傲的光学镜头也和公司深厚的光学技术底蕴相得益彰。
23、她说,龙舟赛源自中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4、文明的底蕴是不是因为比较深奥、比较幽暗便不及表相那么重要呢?
25、她只不过把柯林斯先生所夸耀的汉斯福和罗新斯的面貌,稍许说得委婉一些罢了;伊丽莎白觉得,一定要等到亲自去那儿拜访,才能了解底蕴。
26、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多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底蕴的国语词典

事情的底细,或蕴藏于内心而不轻易示人的部分。

底蕴的网络释义

底蕴 (汉语词语)

  • 底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ǐ yùn,意思是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出自《宋史·范祖禹传》。
  • 底蕴造句

    北京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风土人情。
    巧妙利用引语顺势引出文章的主旨,既能点明文章中心,又能增强语言的文采及文化底蕴,可谓一箭双雕。
    对不明底蕴的事,不要急于表态。
    踏入大学之门已经三年了,回首走过的路,很多细节已经忘却,另外一些东西却沉淀下来,历经时间的考验,酝酿出更多的岁月底蕴。而我也很愿意将其中的一些收获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给大家一些帮助,那我必将欣慰不已。
    的一种底蕴,可以映衬一份心灵的和谐。我们离开平淡,平凡的生活或许会失重。
    目前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仍无法与中华文化自身的内涵和底蕴媲美,文化翻译工作任重道远。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兰花一直是中国人所钟爱的植物。
    常山文化底蕴深厚,农历正月十五元宵灯会舞龙灯的习俗由明嘉靖年间延续至今,民间曲艺有道情、莲花、睦剧和钢叉舞。
    以星月阁的底蕴,有关体修的武技,也是凤毛麟角。
    《城记》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细节,精彩的人文故事,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交口赞誉,在城市的主力人群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一所大学的深厚学术底蕴,从图书馆的藏书量可窥见一斑,我报考了这所大学,有幸被录取。
    这里风景独特,风光迷人,既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又有淳美的生态自然资源,被誉为“祈福圣地、休闲之都”,是“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华蜜峰之乡”。
    这天诏院果然是底蕴深厚,你看这院门上所书的十二个大字,剑拔弩张,龙蛇飞动,鸾漂凤泊,入木三分,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如仙人飞度,妙生莲花。
    济南园以水景为主线,叠山理水,亭廊轩榭,配以花木奇石,曲径通幽,巧妙利用地势,形成环形集锦式园林景观,体现泉城的独特魅力及文化底蕴。
    当你走入三祖寺西侧石牛洞附近,便真正能体味出石头语言深深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为今后园林规划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象征着文化、文明,体现了南京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京人的诚朴、诚信,寓意着名城会是中外文化交流、展示的平台。
    官渡一败,河北文武官员战死无算,然凭着袁家五世三公的底蕴以及遍布大汉各地的门生故吏的福泽,袁绍帐下又聚集了一批各地的英杰才俊。
    然而江湖中群豪并起,虽然武学底蕴,难比十大正派,但是江湖已经呈现百花齐放共正鸣之势。

    汉字详情

    dǐ,de [di,de]
    部首: 314
    笔画: 8
    五笔: YQA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HPM
    四角: 00242

    详细解释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广( yǎn),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名词

    (1) 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如:白底红花

    代词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如:底事(此事)

    副词

    (1) 尽;极 。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英文翻译

    bottom, underneath, under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陆丰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湾四县腔] dai3 di3 [梅县腔] dai3 [东莞腔] dai3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1 [宝安腔] dai3 [沙头角腔] dai3 [海陆丰腔] dai3 di3
    ◎ 潮州话:doi2 di2(tói tí)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tieitex/tej
    yùn [yun]
    部首: 301
    笔画: 15
    五笔: AXJ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TVMT
    四角: 441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艸,蕴( yùn) 声。本义:积聚,蓄藏)

    (2) 同本义

    蘊,积也。——《说文》

    (3) 字亦作“蕴”。

    蘊,聚也。——《广雅》

    芟夷蘊崇之。——《左传·隐公六年》

    蓄而弗治将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而以是相蕴。——《庄子·齐物论》

    我心蕴结兮。——《诗·桧风·素冠》

    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左传·昭公十年》

    (4) 又如:蕴积(蕴藏;积聚);蕴哲(蓄藏智慧);蕴艺(藏蓄的才华)

    (5) 包藏;包含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庄子》

    名词

    (1) 乱麻

    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韩诗外传》

    (2) 佛教语意为荫覆 。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形容词

    (1) 闷热 。如:蕴隆(热气很盛);蕴暑(酷热)

    (2) 深奥 。如:蕴藉(隽永);蕴奥(精深的含义);蕴蕴(深厚的样子)

    英文翻译

    to collect, gather, store; prof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wan3
    ◎ 潮州话:温6 温2 ,ung6 ung2(ŭng úng)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