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

xún qiú [xun qiu]
繁体 尋求
注音 ㄒㄨㄣˊ ㄑ一ㄡ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寻求 xúnqiú

(1) 寻找探求;追求

pursue;explore;seek

词语解释

  1. 寻找探求;追求。

    《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 程高 寻求积年, 翁 乃授之。”《朱子语类》卷七三:“看《易》不当更去卦爻中寻求道理。”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呐喊>捷克译本序言》:“我们都走过艰难的道路,现在还在走--一面寻求着光明。”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有人寻求 清 代小学发达的原因,以为 清 儒躲避现实,走向考据。这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引证解释

⒈ 寻找探求;追求。

《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程高寻求积年, 翁乃授之。”
《朱子语类》卷七三:“看《易》不当更去卦爻中寻求道理。”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呐喊>捷克译本序言》:“我们都走过艰难的道路,现在还在走--一面寻求着光明。”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有人寻求清代小学发达的原因,以为清儒躲避现实,走向考据。这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寻求的国语词典

找寻探求。《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传下.郭玉传》:「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朱子语类.卷七十三.易.困》:「看易,不当更去卦爻中寻求道理当如何处置这个。」也作「寻觅」、「寻找」。

寻求的网络释义

寻求 (汉语词语)

  • 《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程高寻求积年, 翁乃授之。
  • 寻求造句

    抗战时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爷爷从东北来到延安。
    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决不可讳莫高深,应该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并尽快改正。
    追本穷源的穷意思是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他用这种方式来寻求答案,真是与众不同啊!
    人生在世,事事都乃过眼云烟。一直往前走,别往后看。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背篓,一路走,一路捡拾那些功名利禄装进背篓,得到的越多,我们的负担也越重,直至举步维艰。我们一路走来,在孤独中寻找着美,寻求着希望。
    我们应该是拥护真理,从斗争中寻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战士,以文艺作品鼓动人民革命斗争的热情。
    你单枪匹马的干,不如多寻求其他人的一些建议。
    对于购买的广告,他寻求立竿见影的回报。
    广告代理业应主动寻求客户。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强敌侵犯,国土沦丧,有多少志士仁人在寻求抗敌救国的真理。
    因此它发现自己寻求更关心国内大街小巷的经济学家。
    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他们想寻求一个最佳的合作伙伴。
    对真谛和知识的寻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德之一。
    寻求个人成长同时也诲人不倦。
    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一个骑马的人,但当农夫看清楚这个人之后他的希望立马又消失了,因为他认出了他是住在附近的富人。农夫可以向另外一个农夫或者随便哪个过路的穷人寻求帮助,但他实在不敢向这样一个有地位的人做同样的事。
    当年,大批热血青年历尽艰辛,寻求救国的真理。
    我们主张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寻求解决的办法,不要搞假象来粉饰太平。
    青少年要多读些书,从书本中寻求有用的知识。
    向他寻求帮助就是引狼入室。
    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背篓,一路走,一路捡拾那些功名利禄装进背篓,得到的越多,我们的负担也越重,直至举步维艰。我们一路走来,在孤独中寻找着美,寻求着希望。

    汉字详情

    xún [xun]
    部首: 307
    笔画: 6
    五笔: VF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MDI
    四角: 17347

    详细解释

    名词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寻找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3) 探究;研究;推求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4)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5) 用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6)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7) 继续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8)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9) 讨伐,派兵去镇压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10) 追逐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

    (11)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12) 通“燖”。用热水脱毛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副词

    (1) 经常,时常 。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2) 顷刻,不久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介词

    (1) 沿着,顺着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2)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英文翻译

    seek, search, look for; ancient

    方言集汇

    ◎ 粤语:cam4

    宋本广韵

    qiú [qiu]
    部首: 434
    笔画: 7
    五笔: FIYI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JE
    四角: 439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方言集汇

    ◎ 粤语:k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