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物色
(1) 牲畜的毛色
(2) 按一定标准去访求
(3) 瞅见;看到
(4) 风物;景色
(5) 各种物品
词语解释
牲畜的毛色。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物体的颜色。
《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形状;形貌。
《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用品,物品。
《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引证解释
⒈ 牲畜的毛色。
引《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张宁《方洲杂言》:“文帝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⒉ 物体的颜色。
引《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⒊ 形状;形貌。
引《西京杂记》卷二:“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注:“以其形貌求之。”
《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⒋ 景色;景象。
引南朝宋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苏舜钦《寄王几道同年》诗:“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高启《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宣和殿,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乃戍高加索,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⒌ 用品,物品。
引《南史·刘孝绰传》:“溉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往溉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
《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
《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⒍ 访求,寻找;挑选。
引汉刘向《列仙传·关令尹喜》:“老子西游, 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
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
《明史·韩林儿传》:“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碭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
张重光《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章湘,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⒎ 引申指搜捕。
引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⒏ 端详;辨认。
引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金,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⒐ 犹物性。
引唐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心解:“犹庄子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⒑ 标志。
引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由贵陆行往宾州,必经大龙山,非冯氏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物色的国语词典
动物的毛色。
物色的网络释义
物色 (移动视频直播app)
物色 (汉语词汇)
物色的翻译
物色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 同本义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四时之散精为物。——《淮南子·天文》
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九曰物贡。——《周礼·太宰》
(3) 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
(4) 物件,东西
庞然大物。——唐· 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一物无所持。——明· 魏禧《大铁椎传》
夺其物。
(5)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物变(事物变化);物隐(事物的隐秘);物端(东西,物品);物诱(为外物所引诱);物势(事物的趋势、态势);物惑(外物的诱惑);物则(事物的法则);物像(样子)
(6) 事;事情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传:“事也。”
(7) 又如:物务(事务);物事(事情);物格(事理得到穷究)
(8) 社会,外界环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9) 又如:物外人(尘世以外的人);物道(世道);物运(世运);物外交(超世脱俗的交谊)
(10) 杂色牛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小雅·无羊》。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
(11) 杂色的旗
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释名》
司常掌九旗之物品,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旃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周礼》
(12) 牲畜的种类、 品级
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驽马一物。——《周礼》
(13) 又如:物类(同类,物的同类;种类);物汇(物类)
(14) 颜色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15) 又如:物采(色彩)
(16) 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17) 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
(18) 物产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物图(物产分布图);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物阜(物产丰盛)
(20) 他人;众人
损己以利物。——唐·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21) 又如:物听(众人的言论);物意(众人的心意);物师(众人的师表);物鬼(人鬼);物迹(人迹);物轨(众人的榜样);物宗(众人所景仰的人);物和(人和);物物(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物忌(众人忌惮或忌妒);物心(人心);物望(人望;众望)
(22) 景物 。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
(23) 财富,财物;特指不动产 。如:物业(家业;家产);公物
(24) 物品。某一有形物品 。如:物帛(物品财帛);物殉(用物品殉葬)
(25) 神灵
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汉书》
(26) 标记,记号
叔孙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动词
(1) 选择
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周礼》
(2) 观察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ut8 [东莞腔] wut8 [海陆丰腔] wut8 [梅县腔] wut8 [沙头角腔] wut8 [宝安腔] wut8 [台湾四县腔] wut8 [客语拼音字汇] vud6 [客英字典] vu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物 | 文弗 | 明 | 物 | 入聲 | 物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mĭuət | myot/miut |
详细解释
sè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 同本义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3)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4)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色变振恐(恐惧得脸上变色);色庄(容貌庄重严肃);色智(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于色
(5) 颜色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6) 又如:色衣(色服。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色丝(彩色绸缎);色彩(彩色绸缎);古色古香
(7) 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绝色佳人;声色;色阵(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国色(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
(9) 色欲,好色 。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10) 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11)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12) 外表 。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13) 种类 。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
(14) 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吏部预选者甚多, 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15) 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6) 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7) 风景;景观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 姜夔《扬州慢》
(18) 又如:满园春色;湖光山色
(19) 质量 。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20) 天色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21) 又如:月色
动词
(1) 生气;变脸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 又如:色作(作色,改变脸色);色勃(骤然变色。发怒的样子);色动(脸色改变)
(3) 惊惧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4) 另见
shǎi
名词
(1) 颜色 ——用于某些口语。如:掉色;退色;永不变色
(2) 色子(即骰子) 。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如:色数(色子;骰子)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et7 [陆丰腔] set7 [台湾四县腔] set7 [客英字典] set7 [沙头角腔] siet7 [梅县腔] set7 [客语拼音字汇] sed5 [东莞腔] sek7 [宝安腔] s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色 | 所力 | 生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srik/shok | ʃĭə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