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窜

qíng cuàn [ qing cuan]
繁体 黥竄
注音 ㄑ一ㄥˊ ㄘㄨㄢˋ

词语释义

犹刺配。

词语解释

  1. 犹刺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胡奕修 ﹞得其姦,奏之,黥窜 化州 ,籍没貲产,一方称快。”《宋史·郑戩传》:“ 长安 故都多豪恶, 戩 治之尚严,甚者至黥窜,人皆惕息。”

引证解释

⒈ 犹刺配。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胡奕修﹞得其姦,奏之,黥窜化州,籍没貲产,一方称快。”
《宋史·郑戩传》:“长安故都多豪恶, 戩治之尚严,甚者至黥窜,人皆惕息。”

黥窜的网络释义

黥窜

  • qíng cuàn ㄑㄧㄥˊ ㄘㄨㄢˋ
  • 黥窜
  • 犹刺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胡奕修 ﹞得其奸,奏之,黥窜 化州 ,籍没赀产,一方称快。”《宋史·郑戬传》:“ 长安 故都多豪恶, 戬 治之尚严,甚者至黥窜,人皆惕息。”
  • 汉字详情

    qíng [qing]
    部首: 1202
    笔画: 20
    五笔: LFOI
    五行:
    仓颉: WFYRF
    四角: 6039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黑,京声。刻其面以墨窒之。字亦作“剠”。本义:古代一种肉刑,墨刑的异称)

    (2) 刺字

    黥,墨刑在面也。——《说文》

    放黥者马竿人面也。——《书·刑德》

    (3) 又如: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黥布(英布,汉高祖的大将、功臣。因犯罪被黥面);黥首(汉代刑法之一。其法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4) 镌刻

    声明走百灵,结构黥幽谷。——清· 魏源《白岳东崖》

    名词

    受过黥刑的人

    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贼。——《新五代史》

    英文翻译

    to tattoo; to brand the face of criminals

    方言集汇

    ◎ 粤语:k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n1 kiang2 [客英字典]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kiang2 [梅县腔] gin1 [宝安腔] k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渠京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gʰĭɐŋgieng/gyang
    cuàn [cuan]
    部首: 523
    笔画: 12
    五笔: PWKH
    五行:
    仓颉: JCLL
    四角: 305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鼠,从穴。老鼠在洞穴里,表示“隐匿”、“逃窜”。简化为“窜”,形声,从穴,串声。本义:躲藏)

    (2) 同本义 。如:窜迹(遁迹;隐迹);窜身(藏身)

    (3) 奔逃

    (4) 又如:逃窜(逃跑流窜);窜亡(逃亡;逃跑);窜走(逃跑;潜逃。奔走;乱跑)

    (5) 放逐 。如:窜投(放逐);窜死(贬逐而死);窜官(流放的官员)

    (6) 删改 。如:窜句(改易文字);窜削(犹删改);窜易(改动);窜附(改动和增益);窜益(改动和增益);窜寄(更改并混入)

    (7) 羼杂;混入 。如:窜言(参与议论);窜杂(搀杂;混杂)

    (8) 骚扰 。如:窜挠(犹“骚扰”)

    (9) 跳;往上冲 。如:窜动(激烈地跳动)

    (10) 怂恿 。如:窜掇(劝诱;怂恿);窜谋(暗中谋划)

    英文翻译

    run away; revise, edit; expel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