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示

mò shì [ mo shi]
注音 ㄇㄛˋ ㄕˋ

词语释义

暗中的启示。

词语解释

  1. 暗中的启示。

    茅盾 《耶稣之死》:“ 亚摩斯 那个儿子 以赛亚 ,就是得了默示。”

引证解释

⒈ 暗中的启示。

茅盾《耶稣之死》:“亚摩斯那个儿子以赛亚,就是得了默示。”

默示的国语词典

暗示。

如:「当服务生走过来时,看了他一眼,默示他该买单啦!」

默示的网络释义

默示

  • 默示是“明示”的对称。指当事人的真正意思表示不能由直接表示得知,而仅由间接表示推知的行为。即可从其行为中用逻辑推理和实际生活的习惯原则来推知的意思表示。如承租人在租期届满后并不搬迁,继续交付租金,即属默示发生租赁关系。除法律规定某项意思表示必须用明示表示外,默示与明示有同等的效力。默示不同于沉默。默示是行为,应有一定的举动;沉默则是一种不作为状态,除法律另有明确规定外,通常不能作为意思表示的方法。
  • 默示的翻译

    英语: to hint, to imply, implied, tacit

    默示造句

    明示协定或默示协定所产生的允诺都可具有强制力。
    宗教信仰是通过理性而不是通过灵魂的默示所得出的结果,真实而本然的个人宗教相形而卓然不群。
    除本附件具体规定的以外,未授予任何许可,无论是明示的还是默示的。
    默示预期违约是英美法系特有的制度,而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一般只规定不安抗辩权制度而未确定默示预期违约制度。
    “我并没有不尊敬啊,”我回覆道,心里却在冷笑在自报家门时默示出来的高尚模样。
    总结为三个原点,分袂为"宣传忠孝节义""默示赫然的民族意识""通达矫捷的人性观点"。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
    保险人可以用明文或行动默示表示接受委付,但在收到委付通知后,只保持沉默并不意味着他已接受委付。
    拳皇、街霸、侍魂、铁拳、苍翼默示录、罪恶装备、灵魂能力……
    求同存异,人类并不是不认可,可幻想默示录的存在彻底抹去了这一可能性,有这个计划在,莫言只能选择作为革命的引导索。
    认识圣经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规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为此,从纳什均衡论出发,有必要改进付费委托方知情权意思表示策略和默示值设置策略。
    但我看清了老虎的表情。看见了他眼中的团单薄的亮,是如何在那一瞬间被点燃成复杂的光。欣然的惊讶的迷惘的彷徨的,带着暖意的光伴随着巨大的冰凉的影,奶油般自他的面庞铺陈开来,仿佛默示着一个故事的开始。
    关于船舶的国籍不存在默示保证,也不存在风险期间其船籍不变的默示保证。

    汉字详情

    [mo]
    部首: 1202
    笔画: 16
    五笔: LFO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WFIK
    四角: 6338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犬,黑声。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

    (2) 闭口不说话

    恭默思道。——《书·说命》

    默而识之。——《论语》

    或默或语。——《易·系辞》

    三年默以思道。——《国语·楚语》

    我不欲战而能默。——《左传·昭公十五年》

    默坐低双眉。——白居易《移家入新宅》

    (3) 又如:默然不语(静默而不作声);默默无言(沉默不语)

    (4) 幽静

    默顺风以偃仰兮。——《楚辞·惜贤》。注:“寂也。”

    (5) 通“墨”。不廉洁,贪污

    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孔子家语·正论》

    动词

    (1) 默写 。如:默生字

    (2) 冒,涌

    宋江听罢愕然,默上心来,便道:“你既有这个活佛罗汉在彼,何不早说,与俺等同去参礼,求问前程。”——《水浒传》

    副词

    (1) 私下; 暗中

    故能默契如此。——朱弁《曲洧旧闻》

    (2) 又如:默化(于无形之中感化);默存(指形体不动而神游。后用为遇事默记之意);默识(领悟暗记在心中)

    英文翻译

    silent; quiet, still; dark

    方言集汇

    ◎ 粤语:mak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t8 [客英字典] met8 [海陆丰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台湾四县腔] met8 [东莞腔] met8 [梅县腔] met8 [宝安腔] m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北德開入聲開口一等mokmək
    shì [shi]
    部首: 519
    笔画: 5
    五笔: FI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F
    四角: 10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2) 显现;表示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示像(显露外形);示疾(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得病);示现(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示贬于褒(寓批评于表扬);示重(表示器重);示问(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示俭(表现节俭);示优(表示优厚);示惩(表示惩戒);示怀(表示恩德);示导(启示开导);示诲(开导教诲)

    (4)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示仰(指示;传达);示梦(灵魂在梦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导(启示开导);示众(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人);示及(见示、谈到);示化(启示化导);示世(昭示于世人);示唆(启示);示覆(书牍中请对方作答之用语);示知(信函用语。告知);示谕(告知;晓示)

    (6) 暗示;示意解释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名词

    (1) 公文,告示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2) 泛指命令、指示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3)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如:惠示;赐示

    英文翻译

    show, manifest; demonst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i5 [陆丰腔] shi5 [宝安腔] si5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5 [沙头角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