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裹

jūn guǒ [ jun guo]
注音 ㄐㄨㄣ ㄍㄨㄛˇ

词语释义

1.亦作"麏裹"。 2.捆扎(物件)。

词语解释

  1. 亦作“麏裹”。梱扎(物件)。

    汉 贾谊 《新书·君道》:“ 文王 有志为臺,令近规之。民闻之者,麏裹而至。”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麏裹”。梱扎(物件)。

汉贾谊《新书·君道》:“文王有志为臺,令近规之。民闻之者,麏裹而至。”

麇裹的网络释义

麇裹

  • 亦作“麏裹”。梱扎(物件)。 汉 贾谊 《新书·君道》:“ 文王 有志为台,令近规之。民闻之者,麏裹而至。”
  • 汉字详情

    jūn,qún [jun,qun]
    部首: 1102
    笔画: 16
    五笔: YNJT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PHD
    四角: 00294

    详细解释

    jūn

    名词

    (1) 獐子 ,哺乳动物,形状像鹿而较小,身体上面黄褐色,腹部白色,毛较粗,没有角。如:麇惊(麇性怯弱易惊。比喻像麇一样受到惊吓);麇聚(像獐子那样依类群居);麇包(用包茅包的死獐子);麇獐(即獐子);麇窜(像獐子那样惊慌逃窜)

    (2) 古地名

    (3) 春秋时麇国之地,在今湖北省郧县西

    楚子代 麇。——《左传》

    (4) 春秋时楚邑,在今湖南省岳阳东南

    楚王使由于城 麇。——《左传》

    (5) 另见 qún

    qún

    动词

    (1) 成群

    求诸侯而麇至。——《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麇,群也。”

    (2) 又如:麇聚(麇集);麇至(成群而来);麇居(群居)

    (3) 另见 jūn

    英文翻译

    general name for the hornless deer; to collect to band toge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gwan1 kwan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un2 kun1 [客英字典] giun1 kwun1 [客语拼音字汇] kiun2 [梅县腔] kiun2 [台湾四县腔] kiun2 kun1 [宝安腔] ki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筠眞B合平聲合口三等眞Bkĭwĕnkyn/kwyn
    guǒ [guo]
    部首: 225
    笔画: 14
    五笔: YJS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YWD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包,缠)

    (2) 同本义

    裹,缠也。——《说文》

    朱三百,裹。——《穆天子传》

    富之以国裹。——《管子·君臣》。注:“谓财货所苞裹而藏也。”

    无不裹也。——《吕氏春秋·本生》。注:“犹囊也。”

    绿叶紫裹。——宋玉《高唐赋》

    濯颖散裹。——郭璞《江赋》

    乃取蒙冲头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资治通鉴》

    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醊而哭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裹束(包裹束缚);裹足(包裹足部。亦作“果足”:盘缠,盘费);裹革(马革裹尸)

    (4) 携带

    吾闻开元中,下天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 唐· 孙樵《书褒城驿壁》

    (5) 又如:裹粮策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裹持(包裹挟持,犹携带)

    (6) 停止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 李斯《谏逐客书》

    (7) 又如:裹足(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裹足不前(缠住脚不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8) 包罗;笼罩 。如:裹合(纠合;聚集);裹掖(包围);裹抹(遮掩)

    英文翻译

    wrap, bind; encircle, confin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o3 [客英字典] kwo3 go3 [海陆丰腔] go3 [东莞腔] go3 [梅县腔] gwo3 [客语拼音字汇] go3 guo3 [宝安腔] go3
    ◎ 潮州话:lo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四果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火戈一合上聲合口一等kuɑkuax/ku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