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鹘仑吞枣
(1) 鹘仑:同“囫囵”,整个的。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辨滋味
(2) 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混或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成语用法
鹘仑吞枣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引证解释
⒈ 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参见“囫圇吞枣”。
引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説箇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鶻崙吞枣。”
鹘仑吞枣的国语词典
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也作「囫囵吞枣」。
鹘仑吞枣的网络释义
鹘仑吞枣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gǔ
(2) 另见
hú
名词
(1) 鸷鸟名。即隼 。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
山上栖鹘。——宋· 苏轼《石钟山记》
俊鹘抟水禽。——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山中栖鹘。
(2) 又如:鹘雕(即斑鸠);鹘人(饲养猎鹰的人)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思
仑,思也。——《说文》
(2) 自我反省检讨
浙江令人自反省者,曰肚里仑一仑。——《新方言·释言》
(2) ——见“昆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4)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6) 容纳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7) 忍受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8) 又如:吞恨
形容词
痴呆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n1 [宝安腔] tun1 [客语拼音字汇] t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吞 | 吐根 | 透 | 痕 | 平聲 | 元 | 開口一等 | 痕 | 臻 | thon | tʰə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双朿(
)。朿,木芒。枣树多刺。本义:枣树)(2) 同本义
枣,羊枣也。——《说文》
枣有十一名,羊枣其一也。——《尔雅》
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浣溪沙》
(3) 枣树所结的果实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豳风·七月》
梨栗枣柿。——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枣核(枣子的核);枣菜(枣子与蔬菜);枣脯(枣子制成的果干);枣榛(枣子与榛子);枣实(枣子);枣蔬(枣子与蔬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