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舌

yā shé [ ya she]
繁体 鴨舌
注音 一ㄚ ㄕㄜˊ

词语释义

1.鸭的舌头。可作菜肴。 2.指鸭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 3.指鸭舌草。

词语解释

  1. 鸭的舌头。可作菜肴。

    鲍昌 《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章:“每次都要摆在太后跟前的‘清炖鸭舌’,盛在杏黄色的大碗里,汤上浮起数十条姜芽似的鸭舌,鲜美异常。”

  2. 指鸭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他肤色油黑,手脚粗大,头上戴顶有个光滑黑亮的鸭舌的蓝咔叽制帽。” 艾芜 《百炼成钢》第一章:“他头上戴着鸭舌帽子,鸭舌前面吊着一副蓝色眼镜。”

  3. 指鸭舌草。

    宋 苏辙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踏青》诗:“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引证解释

⒈ 鸭的舌头。可作菜肴。

鲍昌《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章:“每次都要摆在太后跟前的‘清炖鸭舌’,盛在杏黄色的大碗里,汤上浮起数十条姜芽似的鸭舌,鲜美异常。”

⒉ 指鸭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他肤色油黑,手脚粗大,头上戴顶有个光滑黑亮的鸭舌的蓝咔叽制帽。”
艾芜《百炼成钢》第一章:“他头上戴着鸭舌帽子,鸭舌前面吊着一副蓝色眼镜。”

⒊ 指鸭舌草。

宋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踏青》诗:“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鸭舌的网络释义

鸭舌

  • 鸭舌(duck tongue)是食物原料的一种,是一种名为鸭的禽类的舌头,多用于制作凉菜。鸭舌可谓是老少皆宜的风味小食,通常制作为蒜泥鸭舌等食品。
  • 鸭舌造句

    他悠荡到仁爱会修女院前面,蓦地停了下来,朝着耶稣会这位十分可敬的约翰。康米伸过一顶鸭舌帽,求他施舍。
    他在残废军人院路附近的那些小街上,劈面遇见一个衣着象工人模样的男子,戴一顶长檐鸭舌帽,露出几绺雪白的头发。
    帽子是韩国爱豆们扮帅耍酷凹造型的必备品,不论是在舞台上表演还是日常的街拍中,各种鸭舌帽、棒球帽以及毛线帽出镜率非常之高。
    一个是他的独唱,维语民歌,伴奏的是外国交响乐团;另一个是乐队演出,帕尔哈提反戴着鸭舌帽,抱着电吉他在台上纵情表演,气氛特别。
    汽车风驰电掣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五十开外,身材高大,脸呈古铜色,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戴顶米色的鸭舌帽,几根稀疏的白发从帽沿飘逸而出。有这样一位司机开车,使人有一种安全感。
    鸭舌帽带上只能看到额头的一点点头发,细长的眉眼显得更为精致,他就站在哪儿,就好像是一道风景,不过他随意的打量一下四周,四周就有人朝他侧目而视。
    宋羽凡拉开门,一个带着鸭舌帽青年男子,手里拿着一个大包裹站在门外“请问是宋羽凡先生么?”。
    甬道两旁无土栽培的奇葩异草,姹紫嫣红,竞相争艳,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只顾远观,忘了脚下,忽觉有物挡住了脚步,低头一看,是鸭舌兰。
    高二皮正在细想着春风得意楼的卤鸭舌、焖乳鸽,撞见密友孙玉堂,不仅没认出来,反而险些擦肩而过。
    里面几乎没有穿黑衣服戴圆边帽的人。是些穿罩衫、布褂、戴鸭舌帽、头发蓬乱竖立、面如土色的人。
    那男人没说话,戴着鸭舌帽头低低的。
    他戴着一顶棒球帽,突出的帽檐就像是一个特大号的鸭嘴,像是“大鼻子情圣”西拉诺的鸭舌帽一样,帽顶上写着“他们正在监视着你”。
    一个身材高大、运动员式的人物,头戴一顶粗花呢鸭舌帽,在寒冷的毛毛雨中站在一间旧衣店的旁边,他的脸孔聚精会神。
    吃多了健康食品,偶尔你也想啃一啃鸭舌头和盐酥鸡。
    这时候,一个高个子青年人匆匆忙忙地朝了钢口跑去。他头上戴着鸭舌帽,鸭舌前吊着一副蓝色的眼镜,满脸通红,流着汗水,脚穿帆布袜子和厚鞋,手上戴着帆布手套。
    我从来不吃鸭舌头,从鸭嘴里取出来的东西,多脏啊,我要吃炒鸡蛋。
    于是,他身穿黑色短袖圆领衫,头戴黑色鸭舌帽,带着把剪刀,撑着把粉红色雨伞,骑着摩托车来到了建邺区某银行机自助银行门口。
    其实他的小背包内同样有一顶滑稽、绿色的登山鸭舌帽,当他出发徒步攀登上千尺之前,在前往山脚时就会戴着它一般都会伴着一首乡村歌。
    柳城警方根据一位中年妇女的描述,得出大致像貌如下黑色头发,戴着淡绿色鸭舌帽;国字脸,眼框深邃,嘴角左侧有一颗痣;穿绿色外套,蓝色牛仔裤。
    店里除了五香豆、芝麻核桃、大白兔、猪肉脯、酱鸭舌等上海传统小食,也有新派的糕点、泡芙、巧克力。

    汉字详情

    [ya]
    部首: 514
    笔画: 10
    五笔: LQYG
    五行:
    仓颉: WLPYM
    四角: 675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水禽名。俗称鸭子

    春江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2) 》

    (3) 属于鸭科的各种游禽,有短的颈和腿,躯体略扁形,喙多半宽而平,跗节前面覆有小盾片,雌雄各有不同羽衣。如:鸭黄(指小鸭。其毛黄色,故称);鸭栏(关鸭场地周围的栅栏)

    (4) 对其妻有外遇者的称呼 。如:鸭黄儿(骂人话。即王八蛋;乌龟)

    英文翻译

    duck; Anas species (various)

    方言集汇

    ◎ 粤语:aap3 ngaap3
    ◎ 潮州话:ah4

    宋本广韵

    shé [she]
    部首: 614
    笔画: 6
    五笔: TDD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JR
    四角: 20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英文翻译

    tongue; clapper of bell; KangXi radical 135

    方言集汇

    ◎ 粤语:sit3 sit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t8 [陆丰腔] sat8 [台湾四县腔] sat7 set8 [客英字典] set8 [海陆丰腔] sat7 [梅县腔] shat8 [客语拼音字汇] sad6 sed6 [东莞腔] set8 [宝安腔] set8
    ◎ 潮州话:zi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五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下刮黠合入聲合口二等ghruat/hoatɣwat

    鸭舌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