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箸
注音
ㄒ一ㄡ ㄓㄨˋ
词语释义
涂上漆的筷子。
词语解释
涂上漆的筷子。
清 《灰七姑辞》:“小姑灵感识人意,髹箸重重书作字。”
引证解释
⒈ 涂上漆的筷子。
引清《灰七姑辞》:“小姑灵感识人意,髹箸重重书作字。”
髹箸的网络释义
髹箸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以漆漆物
木器髹者千枚。——《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髹彤(涂以丹漆);髹饰(用赤黑色的油漆涂物为饰);髹漆(以漆涂物)
名词
赤黑色的生漆 。如:髹工(油漆工人);髹钵(上了漆的食器);髹器(即漆器)
——见“竹节虫”(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休 | 許尤 | 曉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xĭəu | hiu/x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纣为象箸,而 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 李白《行路难》
辍箸叹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
亦辍箸曰。
(3) 又
独一箸间。
(4)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动词
(1) 通“著”。显明;显示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2) 撰写,写作。后作“著”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 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3)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英文翻译
chopsticks
方言集汇
◎ 粤语:zyu3 zyu6
◎ 客家话:[宝安腔] cu3 [陆丰腔] chu3 [东莞腔] zu5 [海陆丰腔] chu6 [客英字典] chu5 [台湾四县腔] cu5 [梅县腔] chu5 [客语拼音字汇] cu4
◎ 客家话:[宝安腔] cu3 [陆丰腔] chu3 [东莞腔] zu5 [海陆丰腔] chu6 [客英字典] chu5 [台湾四县腔] cu5 [梅县腔] chu5 [客语拼音字汇] c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著 | 陟慮 | 知 | 魚 | 去聲 | 御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trioh/tivh | ţĭ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