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蹈

gāo dǎo [ gao dao]
注音 ㄍㄠ ㄉㄠˇ

词语释义

高蹈 gāodǎo

(1) 远游

travel to a far place

(2) 过隐居的生活

嘉遯龙盘,玩世高蹈。——· 张协《七命》
be a hermit

词语解释

  1. 举足顿地。(1)远行。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 齐侯 、 邾子 盟于 顾 。 齐 人责稽首,因歌之曰:‘ 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杜预 注:“高蹈,犹远行也。” 孔颖达 疏:“高蹈,高举足而蹈地,故言犹远行也。”一说暴跳貌。《吕氏春秋·知化》“ 子胥 两袪高蹶而出於廷” 汉 高诱 注:“两手举衣而行。蹶,蹈也。《传》曰‘ 鲁 人之皋,使我高蹈’,瞋怒貌,此之谓也。”(2)喜悦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 詹鍈 义证:“高蹈是説高兴得举足顿地,犹之乎説手舞足蹈。”(3)感奋貌。《列子·汤问》:“ 师襄 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 师旷 之清角, 邹衍 之吹律,亡以加之。’” 马骏声 《端阳赫丽楼独酌》诗:“客里光阴草草过,抚心高蹈奈愁何?”

  2. 指隐居。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梁书·止足传序》:“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有少数的个人英雄索性高蹈,讽刺‘前线主义’,而强调‘宣传不是艺术’。”

  3. 指隐士。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如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则 舜 不为高蹈也, 舜 不为真隐也。”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且僕非不愿为高蹈,而有恋於此也。”

  4. 崛起;特出。

    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 始高蹈。”

  5. 高超;超脱。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葆光既清尚,命尹亦高蹈。” 郭沫若 《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自抗战发动以后,多数的作家执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工作,便是平常态度最高蹈的,也都把生活习惯和精神动向改变了,力求与时代配合。”

引证解释

⒈ 举足顿地。(1)远行。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

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 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杜预注:“高蹈,犹远行也。”
孔颖达疏:“高蹈,高举足而蹈地,故言犹远行也。”
一说暴跳貌。 《吕氏春秋·知化》“子胥两袪高蹶而出於廷” 汉高诱注:“两手举衣而行。蹶,蹈也。 《传》曰‘ 鲁人之皋,使我高蹈’,瞋怒貌,此之谓也。”
(2)喜悦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
詹鍈义证:“高蹈是説高兴得举足顿地,犹之乎説手舞足蹈。”
(3)感奋貌。 《列子·汤问》:“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 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
马骏声《端阳赫丽楼独酌》诗:“客里光阴草草过,抚心高蹈奈愁何?”

⒉ 指隐居。

三国魏锺会《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
《梁书·止足传序》:“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
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有少数的个人英雄索性高蹈,讽刺‘前线主义’,而强调‘宣传不是艺术’。”

⒊ 指隐士。

唐皮日休《移元徵君书》:“如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则舜不为高蹈也, 舜不为真隐也。”
清龙启瑞《答罗生书》:“且僕非不愿为高蹈,而有恋於此也。”

⒋ 崛起;特出。

唐韩愈《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始高蹈。”

⒌ 高超;超脱。

宋苏轼《和寄无选长官》:“葆光既清尚,命尹亦高蹈。”
郭沫若《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自抗战发动以后,多数的作家执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工作,便是平常态度最高蹈的,也都把生活习惯和精神动向改变了,力求与时代配合。”

高蹈的国语词典

远行。

高蹈的网络释义

高蹈

  • 高蹈,汉语词汇。
  • 拼音:gāo dǎo
  • 释义:1、举足顿地。2、指隐居。3、指隐士。4、崛起;特出。
  • 5、高超;超脱。
  • 高蹈的翻译

    英语: to travel far

    高蹈造句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法国高蹈派诗人普吕多姆。
    与之对应,似乎可以这样讲,图书馆建筑可以富丽堂皇,精神气质却不能过于高蹈远引、远离公众。
    他突破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诗风,成功地将法国高蹈派和象征主义糅进拉美诗歌,其作品为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所推崇。
    这样的好诗既是高蹈的又是及物的,既是面向整体的时代精神大势又是垂心自我渊薮的浩叹。
    大文豪苏轼书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态丰腴、结体稳秘、横轻纵重,书法的潇洒奔逸、豪迈不羁与文章的隐逸高蹈、委运乘化相得益彰。
    他是绅士形象,可拳法却开放活泼,练的是高蹈派轻功,被说成墙头草爱摇摆。
    如今,一个歌手也没有必要硬要求自己成为高蹈派,但是却总有人口头上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要不懈努力。
    再有任何时候都不愿混入潮流的所谓高蹈派,也严守沉默不失故度,如志贺直哉、谷崎润一郎等。
    其艺术风格,或潜气内转,或纵横捭阖,或悲慨淋漓,或超尘高蹈,从而使滇词具备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相当的文化品位。
    他认为渔父是江湖上的高蹈之士,以全身远害为道。
    一旁,高蹈派先锋戈蒂叶的雕像一副漠视俗世的姿态,以一块诗碑播送早春灵感。
    不是神化,是摄神,非如此不能状貌齐白石的昂然竦立,高蹈出尘。
    ,虽非巨构华堂,却因为主人高蹈的品行、渊博的学识,而为世人所瞩目。

    汉字详情

    gāo [gao]
    部首: 1002
    笔画: 10
    五笔: Y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BR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 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高平(指土地高而平);高丘(高的土山);高坛(高耸的祭坛);高燥(指土地较高而又干燥)

    (4) 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高世(高出世人);高仙(崇高的仙人);高作(高着;绝招);高轨(高尚的规范、崇高的典范);高品(品德高尚的人,技艺高超的人)

    (6) 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晋书·孙楚传》

    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

    (7) 又如: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高喻(敬称他人的教谕);高诲(尊称别人的教诲)

    (8) 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后汉书·郑太传》

    (9) 又如:高言(夸大不实的言论);高虚(官位高而不负实际责任);高沧(不实的言谈。即空谈)

    (10) 年长,年老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苏武传》

    (11) 又如:高寿;高龄

    (12) 高大;远大;盛大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13) 又如:高殿(高大的殿堂);高台(高大的楼台或台榭);高榭(高大的台榭);高坟(高大的坟墓);高廪(高大的米仓);高馆(高大的馆阁)

    (14) 声调激越

    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唐· 白居易《纳粟》

    (15) 又如:高咏(吟咏时声音激越);高鸣(高声鸣叫)

    (16) 通“膏”

    (17) 肥沃,膏腴

    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

    (18) 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

    (1) 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 又如:标高;加高;增高

    (3) 高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誌》

    (5) 通“郊”。泛指城外,野外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

    (6) 姓

    动词

    (1) 加高,提高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

    (3) 尊崇,敬重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汉书·地理志》

    (4) 远离,隐居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

    (5) 又如:高步(脱离世俗,迈向高远的理想);高逝(远离世俗,不求名利;远去);高声栖(远居山林,不问俗事);高遁(避世而隐居山林)

    英文翻译

    high, tall; lofty, elev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o1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o1 [海陆丰腔] go1 gau1 [梅县腔] gau1 go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陆丰腔] go1 [宝安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姓>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dǎo [dao]
    部首: 717
    笔画: 17
    五笔: KHEV
    五行:
    仓颉: RMBHX
    四角: 6217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舀( yǎo)声。本义:踩,踏)

    (2) 同本义(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蹈,践也。——《说文》

    蹈,履也。——《广雅》

    足之蹈之。——《孟子》

    蹈腾昆仑。——《淮南子·原道》。注:“蹑也。”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庄子·达生》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

    蹈死不顾。——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蹈火(踩火);蹈藉(践踏);蹈跃(践踏奔跳);蹈冰(踏冰)

    (4) 顿足踏地

    发扬蹈历之己蚤。——《史记·乐书》。正义:“顿足蹋地也。”

    (5) 又如:手舞足蹈;蹈舞(手舞足蹈,表示欢乐);蹈咏(舞蹈和吟唱)

    (6) 遵循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苏轼《伊尹论》

    (7) 又如:蹈矩(投身;依托);蹈节(克守节操);蹈节死义(遵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8) 实行

    一理长成,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 刘开《问说》

    (9) 又如:蹈险(经历危险);蹈义(履行正义);蹈道(履行正道)

    (10) 朝某方向走;行

    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

    (11) 又如:蹈难(身赴危难);蹈敌(赴敌)

    (12) 乘;利用 。如:蹈瑕(利用过失);蹈隙(利用空隙)

    英文翻译

    stamp feet; d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dou6 to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u6 to6 tau1 [梅县腔] tau1 tau5 [客英字典] tau1 tau5 [客语拼音字汇] tau1 to1 [台湾四县腔] tau5 to5 tau1 [宝安腔] tau1 [陆丰腔] tap8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到去聲開口一等dauh/dawdʰ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