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撕书大战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高考撕书大战
临近高考,最近各地高考撕书大战开启了,其实说真的,不必去讨论此事的道德现象和影响。在其位你才会知道那个环境的压力,马上就高考了,不管高考撕书大战是节日还是什么,毕竟奋斗了几年,一切都值得庆祝!考生们,不管你们心里有的是恨还是压力,都请附在这漫天书屑中尽情挥撒掉吧!
近日,高考在即,各地高中考生上演撕书大战。高考前,窗外哗哗坠落的书,和高中告别,和学妹(弟)告别,也和匆匆的这些年告别,过几天就要高考了,祝你们放下包袱,加油吧!
每年6月高考季,像高三学生撕书的新闻就会不断地进入公众视野。无论是高考前紧张的冲刺阶段,还是高考后的彻底放松,似乎“摔啤酒瓶”“撕书”成了很多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标配动作。几乎每个人的青春都曾这样走过,都经历过走上高考战场的紧张和忙碌,心理的躁动让很多人“压力山大”,因此这样的宣泄行为可以理解,至少可以缓解一部分情绪。
在“要想成功,必先发疯”的高三岁月,以撕书为情绪纾解出口,释放经年累月的压力,总比压抑或爆发更健康有益。说白了,这是最人畜无害的一场仪式,宣告着禁锢岁月的解放,宣示着应试教育的荒诞,宣泄着青春荷尔蒙的热量。谁不曾天马行空、谁不曾年少轻狂?
相较于正经八百的成人礼,漫天飞舞的碎裂的书卷,是青春疯狂的印记。它就像成人世界的西红柿大战、泼水节、泥浆派对——再不疯狂,青春就老了。撕书这件事,与其无妄地道德诘责,倒不如让它成为毕业季自由来去的一种乐趣吧。
高考撕书节
高考撕书节是在高考期间,许多考生依靠撕书来缓解高考的压力,后来渐渐形成的普遍现象。
临考前高考撕书几天,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的情况。有网友对学生们这一行为做了评论:“高考前夕12年的青春,父母的心血,老师的耕耘,同学的友谊,所有的一切就这样轻轻撕碎,夺窗而出,满园飞花。”
有家长说,“看着这些学生们用撕书这种行为来释放压力,我虽然能理解孩子们平时的压力有多大,但是,释放压力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用撕书的方式来减压。造成这一场景,老师、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没有正确去引导孩子如何减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 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高平(指土地高而平);高丘(高的土山);高坛(高耸的祭坛);高燥(指土地较高而又干燥)
(4) 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高世(高出世人);高仙(崇高的仙人);高作(高着;绝招);高轨(高尚的规范、崇高的典范);高品(品德高尚的人,技艺高超的人)
(6) 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晋书·孙楚传》
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
(7) 又如: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高喻(敬称他人的教谕);高诲(尊称别人的教诲)
(8) 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后汉书·郑太传》
(9) 又如:高言(夸大不实的言论);高虚(官位高而不负实际责任);高沧(不实的言谈。即空谈)
(10) 年长,年老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苏武传》
(11) 又如:高寿;高龄
(12) 高大;远大;盛大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13) 又如:高殿(高大的殿堂);高台(高大的楼台或台榭);高榭(高大的台榭);高坟(高大的坟墓);高廪(高大的米仓);高馆(高大的馆阁)
(14) 声调激越
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唐· 白居易《纳粟》
(15) 又如:高咏(吟咏时声音激越);高鸣(高声鸣叫)
(16) 通“膏”
(17) 肥沃,膏腴
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
(18) 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
(1) 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 又如:标高;加高;增高
(3) 高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誌》
(5) 通“郊”。泛指城外,野外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
(6) 姓
动词
(1) 加高,提高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
(3) 尊崇,敬重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汉书·地理志》
(4) 远离,隐居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
(5) 又如:高步(脱离世俗,迈向高远的理想);高逝(远离世俗,不求名利;远去);高声栖(远居山林,不问俗事);高遁(避世而隐居山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o1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o1 [海陆丰腔] go1 gau1 [梅县腔] gau1 go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陆丰腔] go1 [宝安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姓>g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髙 | 古勞 | 見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kau | kɑ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老省,丂(
)声。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本义:老,年纪大)同本义考,老也。——《说文》
富贵寿考。——《新唐书》
(2) 又如:考寿(长寿);考终(考终年);考终年(享尽天年)
名词
(1) 去世的父亲
父为考。——《尔雅》
考妣延年。——《苍颉篇》
有子考无咎。——《易·蛊》
奔走事厥考厥长。——《书·酒诰》
生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礼记·祭法》
五曰考终命。——《书·洪范》。按,考者,有子孙为后之称。
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2) 又如:考妣(父称考,母称妣,古为生前通称;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妣)
动词
(1) 假借为“攷”。敲,击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考击(敲打);考考(敲鼓的声音)
(3) 假借为“拷”。拷打
幽囚考掠,五毒参至。——《后汉书·戴就传》
(4) 又如:考竟(鞭笞拷问;受拷问而死在监狱中);考死(拷问致死);考杀(拷问击杀)
(5) 查核,考试
略考其行事。——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如:考较(查核;核实);考语(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
(7) 审察,察考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争略》序
(8) 又如:考据(根据);考正(根据文献资料核实证明);考慎(审慎考察);考寻(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应尊之道);考求(探索研求)
(9) 完成;建成
考仲子之宫。——《左传·隐公五年》
(10) 又如: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au3 [陆丰腔] kau3 [台湾四县腔] kau3 ko3 [客英字典] kau3 [海陆丰腔] kau3 ko3 [梅县腔] kau3 [东莞腔] kau3 [宝安腔] kau3 [客语拼音字汇] kau3
◎ 潮州话:k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考 | 苦浩 | 溪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kʰɑu | khaux/qav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斯声。“斯”也有表意作用,“劈开”。本义:扯裂)
(2) 同本义
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红楼梦》
(3) 又如:把纸撕成条儿;把墙上的标语撕下来;把一张报纸撕成两半;上衣在钉子上撕了一个口子;撕打(撕搏。扭扯殴打);撕罗(亦作:“撕逻”。排解);撕捋(分解,排解);撕剥(撕烂,扯碎)
(4) 零购布帛 。如:撕八尺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1 [海陆丰腔] sii1 [客英字典] sii1 [台湾四县腔] sii1 [梅县腔] se1 [宝安腔] su1 [东莞腔] si1 [陆丰腔] s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西 | 先稽 | 心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siei | se/se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dài
名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dà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副词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如:大前天;大后天
名词
(1) 大人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方〉∶父亲 。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方〉∶指伯父或叔父 。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动词
(1) 长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海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3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宝安腔] tai3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陆丰腔] tai6 tai5 [东莞腔] tai5
◎ 潮州话:dai6 dua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大 | 徒蓋 | 定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蟹 | 泰 | dʰɑi | dad/day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名词
(1) 战争;战事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