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渐离

gāo jiàn lí [ gao jian li]
注音 ㄍㄠ ㄐ一ㄢˋ ㄌ一ˊ

词语释义

战国末燕国人。为谋刺秦始皇的荆轲送行时,在易水为其击筑伴唱。秦灭燕后,隐姓埋名做雇工,后为人发觉。因善击筑,被秦始皇熏瞎双眼,留在宫中击筑。后在筑中暗藏铅块扑击始皇,不中被杀。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高渐离,中国首部3D武侠动漫《秦时明月》系列中的男性角色,原型为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燕国人高渐离)。燕国琴师,气质忧郁高雅,容颜俊美。原在燕国酒肆、妃雪阁等多地弹琴,较有名气。后成为墨家统领,被墨家众人称作“小高”,武功在六国灭亡后仅存的墨家成员中仅次于墨家巨子燕丹,地位上也和班大师一样仅次于巨子。高渐离与旷修、荆轲二人互为知己,尤其敬重大哥荆轲,易水河畔与荆轲相和的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流传千古。高渐离和雪女生死相随,感情深厚,其击筑曲目“阳春”与雪女的箫声“白雪”合称“阳春白雪”,在燕国乃至天下皆堪称一绝。

高渐离的网络释义

高渐离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 高渐离造句

    他今天收到派在秦国的卧底传来书讯,知道荆坷刺杀失败,急忙来抓捕高渐离两人顶罪。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太子丹眼见得高渐离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当即挥手屏退了众谋士,只留下了高渐离一人神态自若的坐在那里。
    张良行礼后,对高渐离、雪女等人附耳授计,然后说“切记切记,后面的事就交给子房来办吧。
    高渐离:北岭有燕,雨若雪兮。雪女:朔风哀哀,比翼南飞。高渐离:一折羽兮,奈之若何。雪女:朔风凛凛————,高渐离:终不离兮。雪女:终不……离兮……温世仁。
    高渐离手执水寒屹立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也没有再给雪女半个流连的眼神。
    ‘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良久之后,筑声渐息,高渐离抬头看向萧然,微微一笑。
    高渐离听到此曲,当即忆及妃雪阁之事,伊人翩翩起舞之时,自己在栏后默默凝望,此时双目已盲但觉自惭形秽。
    高渐离:若今生逆旅天涯,四海为家。便许你来世雪舞霓裳,步步莲华。你可愿化身为枷,度我年华,细数山室茶花。
    高渐离似乎就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人,这边太子丹刚刚想高兴一番,那边他又不失时机的泼了一盆冰凉的冷水。
    北林有燕,雨落雪兮;朔风哀哀,比翼难飞;欲折雨兮,奈之若何;朔风凛凛,终不离兮——雪女高渐离。
    高渐离改名隐姓,匿居酒铺当佣仆。
    太子丹实在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再次求助于高渐离。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高渐离开动着自己的思维,条分缕析的解说着。

    汉字详情

    gāo [gao]
    部首: 1002
    笔画: 10
    五笔: Y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BR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 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高平(指土地高而平);高丘(高的土山);高坛(高耸的祭坛);高燥(指土地较高而又干燥)

    (4) 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高世(高出世人);高仙(崇高的仙人);高作(高着;绝招);高轨(高尚的规范、崇高的典范);高品(品德高尚的人,技艺高超的人)

    (6) 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晋书·孙楚传》

    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

    (7) 又如: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高喻(敬称他人的教谕);高诲(尊称别人的教诲)

    (8) 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后汉书·郑太传》

    (9) 又如:高言(夸大不实的言论);高虚(官位高而不负实际责任);高沧(不实的言谈。即空谈)

    (10) 年长,年老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苏武传》

    (11) 又如:高寿;高龄

    (12) 高大;远大;盛大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13) 又如:高殿(高大的殿堂);高台(高大的楼台或台榭);高榭(高大的台榭);高坟(高大的坟墓);高廪(高大的米仓);高馆(高大的馆阁)

    (14) 声调激越

    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唐· 白居易《纳粟》

    (15) 又如:高咏(吟咏时声音激越);高鸣(高声鸣叫)

    (16) 通“膏”

    (17) 肥沃,膏腴

    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

    (18) 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

    (1) 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 又如:标高;加高;增高

    (3) 高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誌》

    (5) 通“郊”。泛指城外,野外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

    (6) 姓

    动词

    (1) 加高,提高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

    (3) 尊崇,敬重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汉书·地理志》

    (4) 远离,隐居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

    (5) 又如:高步(脱离世俗,迈向高远的理想);高逝(远离世俗,不求名利;远去);高声栖(远居山林,不问俗事);高遁(避世而隐居山林)

    英文翻译

    high, tall; lofty, elev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o1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o1 [海陆丰腔] go1 gau1 [梅县腔] gau1 go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陆丰腔] go1 [宝安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姓>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jiàn,jiān [jian]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LR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KQL
    四角: 32121

    详细解释

    jiān

    动词

    (1) 流入;入

    东渐于海。——《书·禹贡》

    (2) 又如:渐渐(流淌的样子)

    (3) 淹没,浸泡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诗·卫风·氓》

    渐,渍也。——《广雅》

    是渐之也。——《荀子·议兵》

    渐之滫中。——《史记·三王世家》

    治大地渐台。——《史记·孝武纪》

    泽兰渐被径。——《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

    (4) 又如:渐浸(浸润,渍染);渐涵(渐渍。犹浸润。引申为渍染,感化);渐摩(渐磨。浸润;教育感化);渐及(润泽普及)

    (5) 熏染,可染

    俗之渐民久。——《史记·货殖列传》

    (6) 又如:渐染(渍染;沾染);渐导(熏染,引导);渐濡(浸染,熏染)

    (7) 欺诈

    上幽险则下渐诈矣。——《荀子·正论》

    (8) 又如:渐巧(诈伪);渐行(诈行,以欺诈行事);渐毒(欺诈);渐诈(欺诈)

    (9) 通“潜( qián)”。潜伏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荀子·修身》

    意岂将军忘湛渐之火?——《汉书·谷永传》

    (10) 又如:渐心(潜心);沉渐

    (11) 另见 jiàn

    jiàn

    名词

    (1) (形声。从水,斩声。本义:古水名。即今新安江及其下游钱塘江)

    (2) 古水名

    渐,渐水出 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说文》

    渐江,山海经谓之 浙江也。——《水经注·渐江水》。按,即今之 钱塘江,古大江与 钱塘江通。

    (3) 征兆,迹象 。如:渐不可长(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防微杜渐

    副词

    (1) 逐渐

    乱花渐欲迷人眼。——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渐闻水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渐拍渐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渐次间(渐渐,逐渐);渐至佳境(渐入佳境。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渐积(逐渐发展,积聚)

    (3) 立刻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水浒传》

    (4) 缓慢

    为变盖渐。——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疏导河川

    渐九川。——《史记》

    (2) 加剧

    疾大渐。——《尚书》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书·顾命》。孔传:“自叹其疾大进笃,惟危殆。”

    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列子》

    (3) 成长;滋长

    自下之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渐包(渐苞。不断滋长;丛生)

    (5) 另见 jiān

    英文翻译

    gradually

    方言集汇

    ◎ 粤语:zim1 zim6
    ◎ 潮州话:ziam6(chĩam) ziam1(chiam) [澄海]ziang6 ziang1

    宋本广韵

    [li]
    部首: 225
    笔画: 10
    五笔: YBM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UKB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隹( 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 同本义

    离,离黄仓庚也。——《说文》

    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易·说卦》

    离则配禹。——《颜氏家训》

    流離之子。——《诗·邶风·旌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 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

    (4) 八卦之一,象征火

    离,为火,为日。——《易·说卦》

    (5) 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申佩离以自思。——《汉书·外戚传》

    (6) 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史记·周本纪》

    (7) 通“樆”。山棃

    桂椒栏,檗离朱杨。——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8) 通“蓠”。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9) 姓

    动词

    (1) 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

    正大夫离居。——《诗·小雅·雨无止》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偶书》

    今当远离。——诸葛亮《出师表》

    离臣虏之劳。——《韩非子·五蠹》

    离城三里。——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离吾乡七百里。——清· 袁枚《祭妹文》

    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又如:脱离(离开);偏离(离开正道);离了母(离了谱;失去本来面目);离人(与亲人分别的人);离恨(离别的愁恨);离格儿(出格);离了眼(看花了眼);离丧(指亲人死亡)

    (3) 分散,离散。跟 “合”相对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不愿离而离。——清· 林觉民《与妻书》

    约从离衡。——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离合(分合;聚散);离聚(分和合);离鹤(失群的鹤);离会(指两国君主相会,而彼此意见不一致,不能定是非善恶)

    (5) 假借为“罹”。遭受

    雉离于罿。——《诗·王风·兔爰》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6) 又如:离骚(遭遇到忧患);离恨天(遭逢恨事之天);离尤(遭受罪愆);离殃(遭受,罹祸)

    (7) 割取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礼记·少仪》

    (8) 又如:离肺(割去肺脏)

    (9) 断绝;判别

    一年离经辨志。——《礼记·学记》

    (10) 又如:离经(离析经书的文句章节);离辞(离析辞句)

    (11) 违背,背离

    失法离令。——《商君书·画策》

    众叛亲离。——《左传》

    (12) 又如:离上(背叛君上);离次(离弃职守);离判(弃去形体,超越形躯);离志(异心,背离的心志)

    (13) 距离;相距

    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水浒传》

    (14) 又

    离这里还有多少路。

    (15) 罗列,陈列

    夜峰何离离,明日落石底。——李贺《长歌续短歌》

    (16) 又如:离离(罗列的样子)

    (17) 经历

    载离寒暑。——《诗·小雅·小明》

    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返)。——《汉书·西域传上》

    (18) 缺少 。如:离不得(少不了,不免);发展科技,离不了人才;差不离(差不多)

    (19) 通“丽”。附丽,附着

    六五之言,离王公也。——《易·离》

    月离于毕,俾滂沱也。——《诗·小雅·渐渐之石》

    数量词

    (1) 二,两;双

    离坐离立,无往参焉。——《礼记·曲礼上》

    离,丽也。——《易·离卦》

    (2) 又

    明两作离。

    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离不言会。——《公羊传·桓公五年》。注:“二国会曰离。”

    则不敢正坐离立。——《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 又如:离立(并立)

    形容词

    通“俪”。成双,成对

    父母存不养,出离者几何人?——《管子·问》

    宿离不贷。——《礼记·月令》

    英文翻译

    rare beast; strange; elegant

    方言集汇

    ◎ 粤语:lei4 sit3
    ◎ 潮州话:l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呂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lĭelie